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事實。朱棣為暴君,但諡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仍以宇宙間之至善至美,作其威權之背景。因文官集團除自稱奉行仁義道德掌握自然法規外,不能自圓其說;是以引用思想上假設的成分,作為其行政工具。只是時日愈久,其不盡不實的程度愈積愈深。有如16世紀,各處衛所,名存實亡,有些單位的兵力,低於原額5%以下筆者,“Military Expenditures in 16th Century Ming China;”Oriens Extremus(Hamburg,Germany),17∶1/2(Dec�1970),p�40。。有此諸種弱點,朱明王朝只能在“非競爭性”的情況下存在。至17世紀此條件不能維持時,則人口1億以上的帝國,竟無法抗拒人口100萬而不及的滿清。其遠因俱在,亦不可以後人不肖,一朝腐化論之也。

。 想看書來

明《太宗實錄》中的年終統計(9)

以上《太宗實錄》年終統計所列數字並非全部虛構,而更非全部屬實。官僚主義施政之設計,端在“閉戶造車”。實行之程度,視其向下級施用壓力是否有效。雖其標榜之道德不足信,吾人亦不能指斥其用心設計,旨在背叛道德李老博士受英國曆史學家Herbert Butterfield影響,覺得歷史上重大的衝突,很難認為是一方的道德戰勝對方。很可能的,其結果是綜合兩方之所長。見Grand Titration;p�131�筆者已摘要記入1578“Acknowledgments”。這篇文章李老博士於1944年作於滇緬公路途中。。筆者與李老博士商討之餘,認為中國之產生官僚主義,實因地理需要。中國因須治理黃河,大規模地賑濟經常發生的水旱諸災,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內犯,在公元前3世紀即革除封建制度,構成政治上的統一。其去青銅器末期未遠,以後相次須要維持統一,中央集權的程度,超過當日技術能力足可資支援的程度。於是即索性不顧技術,而以道德名義,強迫執行。才發生以上名實不符,體用背離的現象此理論見於李老博士與筆者合作之“The Nature of Chinese Society”,見上列28頁注②。。

事實俱在,中國歷史的發展,與歐洲近代史的展開迥異。中央集權既非封建特徵,而中國之官僚主義,更不可能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