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顯赫,統一之前十年內,敵對的六個國王中有五個成為戰俘,另一個投降。所有國都全被佔領,最後秦軍入燕以威脅齊國北方的側翼。這一場戰役結束,秦王才自稱皇帝。
統一之後又採取各種鞏固步驟。六國邊界既廢,全國劃為三十六郡。所有六國王室和貴族全部被廢,每一個郡有守(等於省長)、尉(等於防區司令)和監(等於監察專員)各一。中國的文字在戰國時代已有分歧的趨勢,自此以篆為標準。度量衡的單位也標準化,車軸的長度也隨著劃一。全國有聲望的家室十二萬戶,一律遷居於國都附近,以防止地方力量再起。除了秦軍所用的兵器外,其他一律沒收銷燬,鑄成十二尊龐大的金人,放置在皇宮之前,以貫徹皇帝的決心,從此中土將永遠不見兵革。
公元前213年秦皇下令焚燬若干書籍。有一位文學之臣建議仍須尊重傳統的政治,始皇將建議交臣下商討時,法家丞相李斯提出反駁,要是臣下以古論今,只有陷國家於不利,他更主張凡私人教學一律禁止,以杜絕“誹謗”。由於這次的檢討才下焚書令,同時也詔令凡在日常語言之中引證古典,或是以古代成例評議刻下的時事,都判死刑。所焚燬的書籍包括秦以外之歷史、古典作品和諸子百家的哲學,只有秦廷所載和醫藥、占卜、農桑等書籍不在焚燒之列。
翌年又有所謂“坑儒”之事。秦始皇在一般文學之臣以外,也收養了許多佔星學家和煉丹的術士,在當日眼光看來,這類人物也算是半吊子的科學家。當中有兩人由始皇聘任尋求長生藥物,他們沒有覓到藥物,反而散佈流言,指斥始皇性情躁急,不符合長壽的條件。始皇大怒之下令衛士在都城裡挨戶搜尋。上述兩個人物迄未尋獲,可是被捕者有四百六十人,他們或是與這兩人有交往,或是在賣弄相似的方術。最後這四百多人全被活埋。
秦始皇的評價
傳統的中國歷史家一向在褒貶品評人物,在臨到秦始皇頭上時則覺得題材之大,牽涉之多,不容易隨便處置。他的殘酷無道達到離奇之境界,如何可以不受譴責?可是他統一中國的工作,用這樣長遠的眼光設計,又用這樣精到的手腕完成,又何能不加仰慕?一個思想周密的讀者可能因秦始皇和他的隨從的野蠻行徑而感到困惱,可是在另一段文字裡,又為他不斷地努力企圖實現他超過匹夫匹婦所敢於想象的計謀,甚至冒著無限的危險,不折不撓地執行而感動。
歷史記載中的始皇,顯示他虛榮心重,有時尚且行止古怪。在當日一般情形之下,所述迷信的趨向很可能是事實。史書中提及他有一次因風受阻而不能渡湘水,歸罪湘君女神作祟,於是遣發三千囚徒,去砍伐山上的樹木以資報復,可見得他在和超自然的力量作對,而不是震惑於超自然的力量。他以黑色代表帝國之色彩也是超時代的獨創。從他所樹碑文看來,他除了重視域內長久的和平之外,也極端注重性道德,認為與全民的休慼有關。他有二十多個兒子和至少十個女兒。史籍上除了提及他多夫的母親之外,對他一生有關的女子隻字未提。始皇帝遊歷極為廣泛,他不僅履足於市廛,而且遍歷名山大川,他曾在夜間微服巡行國都之內。雖說始皇愛征伐,他卻從未統帥三軍。此外他是一個不畏疲勞的工作者,他預定每天必須過目的竹簡,以重量作進度,不到目標不得休息。在有關國家大計的場合他總先諮詢下屬,可是最後的決策,始終出於他本身。可能最值得注意的是秦始皇鐵腕統治全國十二年的時間,從未發生重大的事變。這是一個泱泱大國,前後遭兵燹幾十載,而且追溯到以往的震盪局面,尚可以包括幾百年。
他遺留下的位置,沒有人能接替。他剛一去世,丞相宦官和皇子以陰謀和政變彼此殘害。一年之內,全國各郡裡揭竿而起的叛變不知凡幾。又三年後秦亡,始皇帝的親人和重要的隨從也全部喪生。
第四章兵馬俑的幕後(3)
兵馬俑的規模
1974年的考古成果無從斷定秦始皇的出身系合法還是私生,也不能用來爭辯他是好人或壞人。迄今所出土的還不過是他埋葬之外圍的一部分,但其結果業已確定其規模之大,設計之宏偉,足以眩人眼目。
發掘的場所共為三英畝。據估計有七千個陶塑的兵士用實用的兵器與戰車和陶塑的馬匹防衛始皇的陵寢。全部結構一方面表現設計之大氣魄,一方面也表現著細微之處的精到認真。所塑士兵好像是根據活人為模型仿製,沒有兩個一模一樣。他們臉上的表情更是千百個各具特色。他們的頭髮好像根據同一的規定修薙,可是梳時之線型,須髭之剪飾,髮髻之纏束仍有無限的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