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開成答道:“有垛牆的保護,比沒有保護好一些。但是炮彈打在垛牆上擊碎渣亂飛,還是會割傷後面計程車兵。”
李植看了看被炮彈砸得千瘡百孔的垛牆,點頭說道:“是時候淘汰城牆了。”
第七百四十一章 防禦
在李植的指揮下,淮安城外,一個一戰水平的防禦體系被快速建設起來。
李植之前也建設過防禦性質的營寨,最大化己方火力,比如在青山口搭建營寨。但是那樣的營寨針對的敵人都是冷兵器的清兵。清兵沒有大規模裝備火器,營寨的防禦力可以低一些。
而在江北軍的步槍和火炮面前,老式的城牆和營寨已經沒有作用了。雙方都以線膛槍和大炮作戰,那木製營寨、城牆甚至稜堡都不是最好的防禦方式了。在這種戰爭形態下,最好的防禦設施是一戰式的壕塹系統。
壕塹系統是由壕溝、鐵絲網和碉堡組成的。
首先是一條環繞淮安城的城牆的壕溝,壕溝深二米,比士兵身高更深一些。李植的設計目的是讓士兵們踩在一個小板凳剛好可以對外射擊,而平時在壕溝中走動時候不需要低頭彎腰。
當然,使用板凳也有防禦的目的。萬一敵人衝進了壕溝中,沒有板凳的話他們也無法利用壕溝攻擊虎賁軍。
其次是鐵絲網。鐵絲網可以有效阻擋敵人騎兵和步兵的衝鋒,鋪設方便,效果很好。
這些年,在轉爐鍊鋼開始生產廉價鋼材後,李植開始批次建造鋼筋混凝土建築。建造這種建築自然就要用鐵絲扎鋼筋,所以李植手上各種型號的鐵絲都有。在淮安城外鋪設兩圈鐵絲網需要的鋼材不算很多,附近的州縣中就有足夠的庫存。
最後需要建設的就是碉堡了。在江北軍一千門重炮的威脅下,李植不準備建設明堡。李植準備依附城外的地形建設暗堡。暗堡往往建在壕溝旁邊凸起的土丘中,利用厚厚的土層做掩護,只在正面開口,露出大炮炮口。
暗堡炮口只高於地面一兩米,在厚厚的土層下面是四十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防禦力極強。
這些碉堡中擺放南路軍的八百門重炮。
李植一口氣建了八百個暗堡,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有兩百個暗堡,每個暗堡中都可以擺放四門重炮。這樣八百門重炮可以從壕溝中轉移到城池的任何一個方向,可以隨時集中火炮轟炸敵人。
淮安城中有不少水泥和鋼筋庫存,但是還不足以建設八百個暗堡。李植讓山東附近的州縣立即開始朝淮安運送物資,爭取在十五天之內集齊所需的水泥和鋼筋。
八百個暗堡說起來嚇人,其實也就是混凝土澆築八百套小房子的工作量。李植徵調了城內兩萬居民出來修建這些設施,人多力量大,建造這些防禦系統要不了幾天。
城牆前面兩百米都是虎賁軍控制的區域,江北軍最多也就在幾里外開幾炮騷擾李植的建設隊伍。而且壕溝和碉堡建設基本上都是挖坑建設,只需要在一個地方挖出足夠深的坑洞,從這個坑洞中擴充套件後續的坑道就全部是在地面下作業了,江北軍的大炮根本打不到坑道里的民夫。
二十多天後,李植的壕塹防禦體系就基本成形了。
這段時間,江北軍雖然對淮安城虎視眈眈,但卻沒有發起大規模的進攻。畢竟每次進攻都要死幾千人,沒有勝利的把握江北軍不會白白上來送死。而等李植的新型防禦體系建好後,江北軍的將領就傻眼了。
史可法舉著荷蘭人送來的千里鏡,看著遠處的防禦體系,連吸了幾口涼氣。那深入地面的溝渠,一下子讓江北軍的大炮失去了用武之地。
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一戰水平的壕塹體系無疑是嶄新的事物。李植的防禦體系深深震驚了江北軍的將帥們。
如果虎賁軍在城牆上防禦,無論怎樣靠著垛牆,大炮還是有角度打到虎賁軍的。然而等虎賁軍計程車兵進入壕溝後,史可法發現大炮根本不可能命中壕溝中計程車兵。
很簡單,因為大炮即使拋射,曲線的彎度也是極為有限的。朝壕溝開炮,炮彈往下落的時候只能擊打到壕溝的後壁,根本無法傷害到壕溝中行走的虎賁軍士兵。
除非是虎賁軍士兵出來射擊時候,大炮直接命中士兵的腦袋。但那樣的機率實在太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沒有開花彈的江北軍,對躲藏在壕溝中的虎賁軍毫無辦法。
江北軍的大炮開始還朝李植的塹壕體系開炮,後來就直接停火了,免得浪費炮彈和火藥。
而在厚厚泥土包裹中的暗堡,防禦力就更加逆天。暗堡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