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3部分

的、修水利的都算成軍隊編制。但實際上,這是宋朝用經濟手段,來穩定天下局勢的手段而已。

將大量流民招募到軍隊,如果真讓他們成為職業軍人,軍費的開支會是非常恐怖的。但是,僱傭一批流民,讓你們民意上是軍人,實際上種田、挖河道、修路、做工、經商,從事各種生產活動。這樣,哪怕這些生產是稍微虧損的,但是也比養活失業軍人省錢。

以工代賑,就是投資100萬讓人做事,最後整個專案完成後,虧損了10萬兩。一些所謂的“納稅人”罵娘了,說明知道專案虧損,為什麼還要做?問題是,大量的失業流民,你要不要養活、救濟?不養活,他們就是李自成、張獻忠,就是陳勝、吳廣。

直接出錢養活他們吧,給吃給喝可能會花費三五十萬兩開支,耗費是在太大。

現在,投資100萬兩,實際上虧損10萬兩,但是等於是用10萬兩救濟了原本需要三五十萬兩救濟的人口。從大局穩定上考慮,以工代賑,或者是將一些沒有戰鬥力的部隊轉為工程、營造方向,是非常划算的事情。(未完待續。)

ps: ps:感謝“zmingl”月票支援。

第二七七章 皇帝養成計劃(二)

過了半晌,崇禎問道:“承恩,前幾天朕出宮私訪,發現南京城內多了不少的流民和乞丐。根據朕明察暗訪的訊息,南京城內每天都都有人餓死街頭,秦淮河上時常有乞丐的浮屍。這件事,你可知情?”

“奴婢知道的!”王承恩低眉說道。

“連京師也出現這般的慘狀,這京師以外,該亂成什麼樣子!”崇禎嘆息。

王承恩道:“皇爺,京師出現的乞丐,大多是因為中原兵荒馬亂,大量的流民湧入南京,希望在首善之地,獲得救濟。但是……京師的各部官員紛紛推諉,富戶們寧可在秦淮河畫舫上,一夜之間豪擲千金,也少有人拿出錢財施捨。”

崇禎說道:“可以多在京師成立一些作坊嗎!造紙的、織布的、釀酒的、打鐵的、造船的、貿易的,都可以做起來。將流民們多僱傭起來,讓民心安定起來。乞丐和流民,長久下去,不但影響國家安定,對於流民自己而言,也是生活在混亂、易滋生罪惡的環境中。”

王承恩苦笑,說道:“肖大人那樣點石成金的財神爺,朝廷很難找到第二個了。沒有肖大人這樣的能力,官辦的作坊哪怕的賺錢的生意,也會被做成虧本的。反倒是,那些官員們自家經營的私產,少有不賺錢的。況且,以工代賑,錢從何處來?加稅?”

崇禎深思,久久不語。

明朝的體制,是吸取宋朝的教訓。加上朱元璋底層出身,看不慣商人。所以,制定了重農抑商國策,將大量的土地,組織軍戶屯田。

而明初時期,繼承了歷朝歷代的傳統官田遺產,再加上蒙古人圈佔的土地,使得明初朝廷本身就成為了佔據天下絕大多數良田的地主。明初時朝廷的主要的財源不是透過稅收,而是朝廷官田收取田租,加上屯田用來養兵。賦稅的收入。反而不是明初的主要財政來源。這也是明初制定“輕徭薄賦”國策的原因。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自得的炫耀,自己無需花費朝廷一分錢,就養活了百萬大軍。因為,明初時。軍戶和民戶是二元社會。佔據人口不到百分之五的軍戶家庭。佔據了整個天下的30%的土地。明初的軍戶可謂是天之驕子,民戶想要成軍戶都很困難。

而明朝末年,大量的官田、軍屯。紛紛被利益集團們瓜分掉了。這樣,官田收的租金減少,只能用加稅來,或者是增加其他官田佃農的田租來彌補。以至於很多的佃農不願意租種官田的田地,地方政府見到官田無人來種,紛紛將官田賣給地方豪門。

這樣一來,陷入了惡性迴圈,官田越來越少,賦稅越來越高。軍屯也是同一個道理,紛紛被利益集團用種種手段,鯨吞侵佔軍戶們的土地,軍戶們沒有田地,還要承擔各種軍事任務,於是紛紛的逃亡。

解決眼前的各種問題,需要增加財政收入,而財政收入立竿見影增加的辦法,似乎的要加稅。

但是,加稅是飲鴆止渴,解決當前問題,很快又會引爆更多的問題。

“稅是不能加的……”崇禎搖頭說道,“今後任誰提加稅,尤其是增加農民的稅,當誅!最苦莫過於農民,豐年也不過是吃個飽餐,荒年就要忍受飢寒。現在提加稅,就是官逼民反,就是禍亂天下!”

“皇爺聖明!”王承恩真心奉承說道。

“不能加稅……”崇禎思索半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