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了海上軍事優勢,最終成為最為強大的海上殖民帝國。根據《烏特勒支和約》,英國還獲得了向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販賣奴隸的壟斷特權。這一特權讓英國能夠換取大量美洲白銀用於進口中國茶葉。
金融支援戰爭,戰爭壯大金融。資助英國發動戰爭的金融家們從戰爭中也大發橫財。1717年,英國國債為5400萬英鎊,到1782年,增至2。3億英鎊。這些國債直接或間接被私人所有的英格蘭銀行所控制。到了18世紀末,英格蘭銀行從最初的政府工具,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政府最大的債權人。因此,英格蘭銀行的私人控股者也成為凌駕於英國政府之上的太上皇。
到了1806年,荷蘭被法國佔領,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家與資本家逃往英國避難,英格蘭銀行成為歐洲唯一能維持紙幣信用的銀行。拿破崙戰爭時期,英格蘭銀行不僅控制著英國金融,還以鉅款貸給戰爭同盟國,成為國際金融資本集團的核心。利潤不斷從英國、歐洲各國及其殖民地流入金融家的保險櫃中。拿破崙戰敗後,英國壟斷金融資本逐漸形成,為大英帝國的霸權與殖民主義擴張保駕護航。
法國金融的倒退:約翰·勞的曇花一現
1715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尚未結束時,法王路易十四一命歸西,給法國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年僅7歲的路易十五繼承王位,這位無恥的國王成年後曾經說過一句家喻戶曉的名言——“在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不過這位國王作秀的功夫了得,1756年在經濟學家魁奈的建議下,路易十五模仿中國古代皇帝舉行過祭天大典。奧爾良公爵被指定為攝政王,總攬朝政大權。路易十四去世後,國家管理也是一片混亂,法國各地官吏腐敗墮落,無人不貪,無人不惡,整個社會經濟一片混亂。同時,由於長期的戰爭和不良的金融制度,法國賦稅繁重,農村凋敝,工商業停滯,人民生活極端困苦,國庫空虛,債臺高築,國家財政已到了崩潰邊緣。
法國國債當時總額竟高達30億裡弗赫,每年的債務利息有300萬里弗赫。而國家年財政收入才1。45億裡弗赫,政府年開支1。4億裡弗赫,剩餘還債的錢只有500萬里弗赫,即便不算利息,償還債務本金也需要600年。
奧爾良攝政王無可奈何,居然公開宣佈法蘭西政府破產。路易十五下令重鑄貨幣,法國的硬幣立即貶值了1/5。政府強迫人們拿硬幣到造幣廠去兌換金銀含量只有原來4/5的新鑄幣。政府總共掠奪了法國人民7200萬里弗赫的財富,但整個國家的經濟運轉仍然一團糟。民眾心中燃起了怒火,路易十五的政權變得搖搖欲墜。政府為了安撫大眾不得不下令減少稅賦。國家財政狀況每況愈下,對英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越來越無法支撐下去了。
正在法國政府焦頭爛額之際,約翰·勞如同救世主一般地降臨了。約翰·勞生於1671年,他出身於蘇格蘭愛丁堡的金融世家,與英格蘭銀行創始人帕爾森是蘇格蘭同鄉。他14歲即開始學習會計與金融事務,1694年在與情敵的決鬥中不慎擊斃對手而被判死刑,旋即開始了長期的逃亡生涯。
1705年,約翰·勞出版了《論貨幣和貿易》,在書中,他清晰地表達了自己的信用貨幣思想。約翰·勞認為,增加貨幣,能提高就業率與土地價值,有利於貨幣借貸,有利於發展國內外貿易和製造業,有利於改善各階層人民的經濟狀況,也有利於增強國力與發動戰爭的能力。但金銀的供應量有限,並且價格頻繁變動,因此,紙幣比金銀幣更適於充當貨幣。當時的紙幣是銀行券或信用貨幣。人們要利用土地來生產所有的物品,而土地的供應量不會增加,因此土地價值比金銀要穩定,約翰·勞建議,以土地等不動產為擔保來發行紙幣,不僅具有無限創造信用的能力,還具有比金銀幣穩定得多的價值。他還指出,透過銀行實行信貸擴張政策來創造信用、增加貨幣量,可以創造財富,繁榮商業。
什麼是信用,什麼是信用貨幣?信用就是一種信任。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曾發生過這樣一個奇聞。一名叫特麗莎·亨伯爾的女子透過操縱輿論的方法讓人們相信自己是美國大富翁的私生女,並號稱其父留給她一個小匣子,匣子中裝了價值1億法郎的證券。大眾果然盲目地相信了她,其實這個匣子從來沒有開啟讓別人檢驗過。她和丈夫用匣子作為抵押,借到了大筆資金來做投資生意。當所有的欠債還完之後,她擁有了巴黎最為繁華的香榭麗舍大道邊的豪華酒店與一家報紙的控股權,她的丈夫也當選為議員。1902年,特麗莎死後,大家開啟這個小匣子,發現裡面只有一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