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的歷史演變簡單化。從夏到商是一段千多年的歷史演變,而不是一次戰爭的事情。
公元前一千六百年,周人興起。從商到周的轉變歷史記載為公元前1066年。周人作出了夏,商,周曆史大約是將禹氏族當作遠祖。。 最好的txt下載網
人工生產 社會關係
人工生產
巫祠時代即是人工生產的開始時期。人工生產是社會的重要轉變時期。人工生產是人類脫離動物群的最後一個界限。從這個意義講,將人工生產稱作文明,將人工生產的開始稱作文明的曙光。本文以華夏時代為例探索人工生產。
從神農的討論我們知道,我們的祖先因為發現了五穀(糧食)而實現了定居,開始有了村落生活。這是公元前6千年的事情。又是2千年的時間過去了,野生的谷也近於枯竭。食物的減少加速了氏族人的流動,飢餓促成了始族的失散,食物質量的下降加大了人口的死亡率,公元前4千年,可供人口流動的大空間已經不多了,始族人開始了爭生存,爭土地的鬥爭。
在古文中,有田字。田字與土地生產,人工生產有關。田字能夠啟發我們去推測初始的人工生產。
到了華夏時代,開始出現一方一方的田。田的四面是無法跨越的壕溝。田裡長滿了荒草。這樣的田原來是吸引野獸的,將野生的動物關進田裡,這可能是原始的人工生產。因為田聯成了片,已經沒有野獸可以吸引,只有羊,兔,豬一類的動物任其自然的繁殖。兔,羊吃荒草,豬則拱食地下的根莖。在夏時代,河洛地區不大吃草種子,草種子就不像豆菽那麼有飽滿的籽粒,也不像瓜果那麼多汁,也不像臻慄那麼香甜,也不象老鼠那樣肉質。這些食物在方田的範圍內也難見到。全氏族的人幾乎都奔向很遠的地方去採集。這時候的方田已經沒有動物,唯一的是鋪天蓋地的鳥雀在啄食草種子。於是 在鳥盛的季節裡,人們便張網捕鳥。
在華夏時代,洪旱雨澇的災害時時的威脅著生存,食物極緊張,略微地減產也被感覺到。夏人對天的依賴比對祖先(崇拜)的依賴大多了。生育神的女媧不再有凝聚力,相對來說,治水的禹更受崇拜。
一支始族在伊洛住下來。這住下來的始族人以草種子為食。這支始族人就這樣的解決了食物的來源。人少地荒,到處是廢棄的田,這支人定居下來,不再去採集。春天到了,將地裡的荒草燒掉,重新撒上採集回來的草種子(黍,粟),種子成熟了,將別塊田的豬,羊趕進田裡。這田裡的出產便是人,豬,羊的食物。
這一支始族人建設了自己的巫祠,巫祠的崇拜叫做禹。在夏時代沒有人的名字,也沒有“族”的名字。只有一個崇拜的名字,叫做禹。
象夏人這樣的方式叫做田牧。田牧跟種植不一樣,跟畜牧也不一樣。請讀者想像一下,這樣的生產收成極低極低。從採集到田牧一定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過渡過程。如果說從田牧以後的生產叫做土地生產,那麼,田牧以前,也包括田牧在內,只能叫做人工生產。從採集到田牧,人工生產的比重逐漸的增加,從副業轉變到主業。夏人排除積水,劃分領地,撲殺田裡的鳥獸,補種種子,挖溝擴田,恢復瓜果的種植,等等。
夏人的種植是前無古人的事情,就象南莊頭人燒製出來的第一片陶片。夏人走上了種植的道路,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河洛生存了下來。如果不是這樣,如果河洛也象渭河那樣的“墟”下來,象“太昊”那樣墟下來,那麼仰韶文化就失去了最後一塊土地,華夏史也就象世界的古文明一樣發生斷代。如果是這樣,源自伏羲人的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將消失於墟,歷史將是別一種記載。人工的生產大約從公元前三千五百年已經開始,不同的地區有先後,這由食物的來源決定。食物來源較充分的地區(氏族),人工的生產要晚,人口稠密的地區要早。氏族人不懂得生產致富的道理,只有飢餓的逼迫才是生產的開始。這個時期的生產組織者或者叫做生產氏族的首領自然談不上政權。說原始社會共同勞動,共同分配,大約指的是這個時期。這是個極其艱苦的時期,一定不是如今天這樣的農業技術,如今天這樣的生豬飼養場。在初期的千年的時間裡,在對人工生產的摸索中,又不知有多少人餓死才換來了生產的能力。
夏人的種植生產叫做田牧。這是一種極其原始的生產方式,象半坡人那樣的壕溝圍起來的村落叫做田。田裡生長著禾草,畜養了動物,始族人的居住都在田裡。如果說原始社會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用在夏人的社會形態卻很合適。這樣的生產方式也只能是共同勞動,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