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經泰安、徐州、鄭州,老舍抵達當時抗戰的中心——武漢。至漢口後,老舍毀家紓難、一隻提箱到武漢的訊息一時傳為美談。國民黨著名抗戰將領馮玉祥聞知此事,專為老舍題寫了一首“丘八詩”:
老舍先生到武漢,提只提箱赴國難。
妻子兒女全不顧,蹈湯赴火為抗戰!
老舍先生不顧家,提個小箱攆中華。
滿腔熱血有如此,全民團結筆生花!
“文藝界盡責的小卒”(1)
11月的武漢已是頗有幾分涼意,在友人的幫助下,老舍順利安頓了下來。初至武漢,老舍對此地卻沒有什麼好印象,武漢的天氣“不令人喜愛”,“冬天很冷,有時候下很厚的雪”。老舍尤不適應的是武漢濃重的商業氛圍,到處嘈雜混亂,民族危亡在即,武漢卻“賭無禁,煙公賣,妓有南北中西,舞有美女香檳”,一派太平景象。老舍慨嘆道:“武漢確實成了一切的中心,吃喝玩樂在其中矣!”
1937年下半年,隨著戰局的進一步惡化,北平、上海、南京、濟南等大中城市陸續淪陷。跟老舍到武漢的時間差不多,一大批原在華北、華東的作家,相繼流亡到了武漢。一時間,武漢成了中國文化名人的密集地區。在相互交往與切磋中,居武漢的文藝家們覺得在抗戰時期有必要組織文藝和文藝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