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不久參加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熱心從事文化救亡活動,還寫了《關於女人》、《再寄小讀者》等有影響的散文篇章。1946年11月隨丈夫吳文藻赴日本,曾被東京大學聘為新中國文學系教授。1951年回國,除繼續致力於創作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曾先後任《人民文學》編委,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名譽主席、顧問,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等職。主要作品有小說集《超人》、《去國》、《冬兒姑娘》;小說散文集《往事》、《南歸》;散文集《關於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譯選集》等。

爭論和恩怨

提起梁實秋的名字,很多人都會條件反射般的想到“資本家的乏走狗”、“與抗戰無關論”之類的名稱,想到他與魯迅,與左翼文人之間的爭論和恩怨。如果我們拋開這些爭論的是是非非,而以一個客觀的立場來衡量他,我們就會發現一個與我們的成見不一樣的梁實秋。其實魯迅、梁實秋都是現代中國有數的大家,他們一個深刻,一個通達;一個銳敏,一個溫煦;一個憂鬱沉痛,一個曠達瀟灑;一個終生與現實苦鬥而身心疲憊,一個與現實保持距離而潔身自愛。兩人區別甚大,然又各具風采。梁實秋晚年曾自雲:“曳杖街頭人不識,綠窗前營自家生計,富與貴,浮雲耳。”誠如此言,梁實秋一生淡漠名利,胸襟灑脫,對人生,他總是保持著一種充滿智慧的微笑,而且,一直笑到最後。梁錫華在《一葉知秋》中評論梁實秋說:“他有胡適先生的溫厚親切,聞一多先生的嚴肅認真,徐志摩先生的隨和風趣。”而余光中對梁實秋的印象是:“他的談吐,風趣中不失仁藹,諧謔中自有分寸,十足中國文人的儒雅加上西方作家的機智,近於他散文的風格。他的前額顯得十分寬坦,整個面相不愧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加以長面隆準,看來很是雍容。這一切,加上他白皙無瑕的膚色,給我的印象頗為特殊。後來我在反省之餘,才斷定那是祥瑞之相,令人想起一頭白象。”

梁實秋是他那一代作家中最具有“中國性”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活習慣、他的審美趣味、他的處世態度等都具有傳統中國的影子。梁實秋出生、成長於具有濃厚傳統文化氛圍的北京,受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薰染較深,對老中國在情感上具有一種親切感。因而儘管梁實秋在清華學校受的是美國式的教育,後又赴美國留學,但是在他的骨子裡卻還是中國化的。余光中曾評價梁實秋說:“我總覺得,梁先生雖然出身外文,氣質卻在儒道之間,進可為儒,退可為道。”此論甚為恰當。然而,命運弄人,恰是這個最具“中國性”的作家在他的後半生卻是飄零孤島,遠離故土,飽受相思之苦,恰似一片飄落的孤葉。如果說梁實秋一生有遺憾的話,那麼在有生之年始終沒有能夠回到故鄉,該是他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憾恨了。1987年11月,梁實秋病逝於臺北中心醫院。遵照他的遺囑:“覓地埋葬,選臺北近郊墳山高地為宜,地勢要高。”梁實秋被安葬在臺灣淡水北新莊北海公園墓地。墓地很高曠,舉目四顧,莽野蒼蒼。在解釋梁實秋之所以願意在高處築墓的原因時,梁夫人韓菁清曾透露說:“為的是讓他能夠隔海遙望魂牽夢繞的故鄉。”於此時,我們不禁想起了那一千古名句:“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既惜且悲,唏噓不已。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了”(1)

1937年7月28日,北京城陷入日軍的鐵蹄之下。面對江山易幟,作為一個最具中國性的文人,梁實秋的內心無疑非常沉痛,亡國之恨如刀刻般留在他心頭。“國破山河在”,北京的土地依舊那般熾熱,故宮還是那樣輝煌,天空還是那樣湛藍,但這所有的一切都不再屬於中國。於是時,梁實秋內心的情緒又豈是屈辱或悲憤等詞語所能表達的,在強烈的情感面前,語言是貧乏的,更是無力的。北京淪陷之日,梁實秋涕泣著對大女兒梁文茜說:“孩子,明天你吃的燒餅就是亡國奴的燒餅了。”

北京淪陷之後,梁實秋首先面臨著的一個難題就是走或留的兩難選擇,走亦難,留亦難。走,意味著要拋妻別子,遠離年邁的父母,任由他們在日軍的鐵蹄下浮沉;留,則又意味著要忍受亡國奴的恥辱,甘當日軍鐵蹄下的順民。考慮再三,梁實秋最終還是決定隻身逃離北京,為抗戰效力。梁實秋後來百感交集地回憶說:“烽火連天,割離父母妻子遠走高飛,前途渺渺,後顧茫茫。這時候我聯想到‘出家真非易事,確是將相所不能為’。然而我畢竟這樣做了。”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