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言之鑿鑿”的態度,承認參展作品中只有50幅原作,其餘20幅是複製品。
主辦者又試圖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在報紙上發表了“致靳尚誼的宣告”: “這20幅複製品在展出前,我公司遵循律師的勸告,並未標出原作者的姓名,其中幾幅可能是複製您的大作,但並未署上您的大名,所以您2月22日給各報的宣告與事實不符。另外50幅原作可能不是來自貴院的作品,但北京的藝術天地應該不僅限於貴院,讓其他藝術家也有發表作品的機會,我公司認為是公平合理的,我公司所有的廣告宣傳從未提起貴院。”
這份宣告能夠自圓其說嗎?新加坡美術界人士認為,它是不能令觀眾和畫家信服的。宣告中說幾幅畫可能是複製靳尚誼的作品,但未署靳尚誼的“大名”,而事實是,展出的人體畫的價格標籤上寫著:O?A:靳尚誼。這是否有魚目混珠之嫌?宣告中說“可能是複製”靳尚誼的作品,而靳尚誼的兩次宣告已說得明明白白:他沒有任何作品在新加坡參展。這已不是“可能不可能”的問題。複製他人作品又不公開言明覆制,這種做法至少是對原作者的不敬。此外,畫展廣告強調“在北京引起風暴”,而在北京引起風暴的那次畫展全是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的作品,並無其他單位主辦過類似的人體畫展。因此,50幅原作可能不是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說法值得懷疑。
新加坡的畫家們和觀眾們相信,畫展的真相終究會水落石出。但是,隨著畫展的結束和時間的推移,忙忙碌碌的新加坡人似乎已不再關心它的結果。
在這假畫風波的背後,到底有些什麼人暗地裡做了些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呢?
問題的根子在哪裡?
據新加坡畫展的主辦者說,所有畫作都是由北京一家藝術品出口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