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倒不出來。
這是最主要的兩個辦法,還有其他一些方法。這樣一來,天長日久,積少成多,銀庫的銀子不知不覺間就被盜了很多。
調查組調查出答案,可問題又來了。既然不是一天所為,也不是一人所偷,為什麼時至今日才發現呢?
此時,距清政府上次大規模、徹底地清查銀庫已整整43年了。從嘉慶五年(公曆1800年)徹底清查國庫以來,每年只是例行公事般地查庫,查庫大臣翻翻賬,看看門窗,檢查一下管理制度,煞有介事地叮囑庫兵幾句,走完過場就作罷。要說他們對庫兵監守自盜一丁點兒察覺也沒有,誰也不信,但是,一句話,惹不起啊。
這不僅牽涉部門利益、複雜的官場博弈,就是那幫庫兵,也都不簡單,水很深,有的甚至黑白兩道通吃。開庫之日,戶部銀庫門外一群群全副武裝的保鏢,聚在樹下乘涼,那份威風,戶部一般官員也比不上。這些都是庫兵的私人保鏢,其實不是庫兵擺譜,他們時常會面臨著被綁架、搶劫的危險,因為巨大的利益很容易讓歹人見財起意。另外,補一名庫兵的缺要六七千兩白銀的活動費,在這種情況下,誰砸他的飯碗,他不跟誰拼命才怪呢?
十六、王朝末路(3)
東窗事發,有些庫兵聞訊之後,迅速逃離。怒不可遏的道光帝嚴令步軍統領衙門、順天府(今北京市)嚴拿務獲。最後,大部分庫兵被控制,不少庫兵被拘捕,但如何處理也是一大難題,不僅人數眾多、涉及面廣,取證也很困難。另外,這是幾十年間的群體###作案,各級官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若是他們稍微負責一點兒,也不會釀成此等奇案,若是現在追究官員責任,又面臨著法不責眾的問題,而且還涉及管理體制上的弊端。所以,道光帝懵了,真不知該找誰算賬了。
經過大臣勸解與開導,道光帝也逐漸從激憤萬分中平靜下來。道光帝憤怒地表示“本應立置重典,以肅法紀,惟事閱多年,官非一任,即書吏丁役等亦人數眾多”,要想查個水落石出已不可能。除了個別證據確鑿、情節惡劣的庫兵被處以死刑、流刑、徒刑外,基本上沒有追究官員們的刑事責任,這並不是對他們的寬大處理,而是道光帝此舉別有用心,國家當下急需用錢,對於本應承擔責任的官員,除了給予行政處分外,關鍵是責令他們分賠國庫損失,儘可能挽回損失。
四月初七(公曆5月6日),道光決定追究嘉慶五年以來歷任銀庫負責者的經濟責任,責令按任期長短,分攤損失。其中庫官、查庫御史任期中每月賠1200兩;管庫王大臣每月賠500兩;查庫王大臣每查庫一次賠6000兩。那些已故官員的賠償標準減半,由子孫代賠。
不久,道光帝還制定了繳納賠款的詳細時間表。這一期間有些官員拒絕賠償,按道光之意,拒絕繳納賠款者將被“監追”,即投入監獄,不賠錢就不放人;超過一定時間還不賠,就按犯罪追究刑事責任。
道光帝追繳的結果如何呢?
很不理想。
款項數額如此巨大,當時國家機器運轉效能也很低下,這些因素決定了追繳結果不理想,而這也在道光的預料之中。在追繳過程中,有些官員或者子孫無力賠償,即使“監追”也賠不出,所以,道光帝不得不調整賠償標準,譬如延長賠款期限或者適當降低賠償標準等。同時,道光也同意一些特殊官員免於賠償,如官員本人去世而子孫尚未成年時,就不要他賠了。
銀庫大案對道光的打擊很大,不僅925萬兩雪花花的白銀不翼而飛,讓崇尚節儉的道光心疼不已,更憋氣的是此等大案竟然查不出個所以然來,其中幾個長年作案的庫兵至今逍遙法外。
道光帝怒斥道:“奉旨飭拿,乃經年累月,置若罔聞,迄未就獲。該衙門等所司何事,玩洩已極!仍著步軍統領、順天府五城各衙門一體嚴拿務獲,歸案究辦,毋許再有延宕!”儘管道光大發雷霆,在逃的庫兵依然杳無音訊。
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道光帝君臨天下二十多年,雖勵精圖治,但鮮有作為;他幾經努力,但終究無法力挽狂瀾。前有鴉片戰爭失敗重創,後有銀庫大案垂直打擊,挫折接二連三,政事更是雪上加霜;加上此時年過六十,體力精力逐漸不濟,雄心壯志消磨殆盡的道光帝表現出明顯的懈怠與倦意,他開始迴避矛盾重重的現實,慢慢地心灰意冷,終於無可奈何地接受了大清王朝沒落的現實。
【入城風波,退中有進】
鴉片戰爭失敗、中英《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不得不結束長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