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這個時候,有人登高一呼,就極有可能會引發出無法想象的後果。
好在葉春秋早就‘惡名’在外,在這京中,足以令任何不安分的人產生出威懾,畢竟這位百戰百勝的魯王殿下,任誰都清楚,這不是省油的燈,那些血淋淋的例子可不是騙人的。
內閣那裡,也是忙得不可交加,已經開始籌備春闈了,因為打算將鄉試和會試合併,所以時間緊迫,朝廷能做的,除了統一考卷之外,隨之,便是分設考點。
正是因為時間緊迫,所以也不可能讓大家進京趕考,唯一的法子,就是在各省布政使司所在地,建立考點,而所有的考官,都必須千挑萬選,而這些人,無一不是王華的心腹,因為眼下,除了心腹,王華也不敢指望誰了。
但是有一件事,很顯然的,這朝中的百官,有為數不少的人,都在等著看笑話呢!
八股改制,這是破天荒的事,在他們心裡,這是將天下的儒生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眼看著如此的倒行逆施,可經過了上次興王世子造反的後果後,不少人也聰明瞭,誰都忍著盡力不做這出頭鳥。倒是到現在,還沒有什麼大人物跳出來反對,或者說,他們已經心灰意冷,早已無所謂了。
無論陛下還是王華,要玩出什麼花樣,他們既不敢去鬧,卻也只能是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第一千九百零六章:意義深遠
許多還是想著參加明年春闈的讀書人,就算是心裡是否甘心情願,都依舊努力地去讀書,只是這讀書的範疇不是八股之類罷了。
朱載在宮中,偶然時間,也在讀書,讀的就是律學,還有商論。
自然,他不用考功名,讀這些書,只是想弄明白,這些到底是怎麼回事!
商論,他也沒什麼興趣,倒是律學,讓他好像發現出了一點端倪。
是呢,祖宗們不斷增訂的大明律令,可事實上,並沒有人將它當一回事,甚至早就被束之高閣了,除了刑部和大理寺,偶爾會有人拿出來看一看,可謂是沒有一個人在乎。
可是這律學,就是規矩啊!
他偶爾也會將葉春秋叫來,君臣二人倒是氣氛隨行地展開討論。
此時,朱載忍不住對又被他叫進宮來的葉春秋道:“亞父,春闈三大考,律學應當就是最容易的吧,畢竟只有十餘萬字,只要能背熟,幾乎就沒有障礙了。”
葉春秋很認同朱載的話,點了點頭,微笑著道:“陛下說的不錯,經史牽涉的是太廣了,瀚海如海,除了四書五經,還有諸多官史。而商論呢,就算是能書裡的不少東西背下了,可意義上,其實也不過是有所瞭解罷了,真要弄清楚,卻還需一些悟性的!唯獨這律學,字數只有這麼多,而且都是條條框框的東西,死記硬背後,大致上是不會出什麼岔子的。”
朱載便道:“既然這樣容易,那為何還將它拿來當考題呢?”
葉春秋看著一臉求知慾的朱載,道:“陛下還記得太祖皇帝推行大誥的典故麼?”
朱載點頭,太祖皇帝的事,他怎麼會不知?
當初,太祖皇帝命人將自己的所有誥命整理成冊,弄出了一個《大誥》,當時為了推行大誥,朱元璋甚至下旨,一家之人,若是誰家裡收藏了大誥,一旦獲罪,就可以罪減一等,他的本意,是希望人人家裡都藏著一本大誥,用公利的方式來推行他的‘律令’。
只是可惜,效果雖然是有,可最終還是失敗了!
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絕大多數人的心裡都懷著僥倖的心理,畢竟……自己未必犯罪,除此之外,就算是買了一本當作是護身符,可大多數人也不會去看,不過是事到臨頭時,拿來做護身符罷了。
葉春秋看著一臉認真的朱載,便耐心地道:“其實,大明律,就是我大明的規矩,大家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都有其規範!當初太祖很重視,甚至用盡辦法推行大誥。可事實上,一些人除了做了點表面功夫,根本沒有人將大明律當一回事,官員不在乎,下頭的百姓也知道這個沒有什麼用處,而現在將這律學作為往後取士的考題之一,將來讀書人就都不免要將它背得滾瓜爛熟了,如此一來,將來那些金榜題名的,一旦做了官,若是遇到刑名之事,心裡也就有了計較,知道什麼樣的事該如何處理。雖然不能做到絕對公正,可大抵還是能做到公平的。除此之外,若是一個糊塗官斷了糊塗案,若是在從前,大家也不會計較,因為知道律法的人並不多,所以有官員胡判亂判,其他人也難以看出什麼問題,自然那是不打緊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