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富抖擻精神道:“臣以為,鄧健該為左都御史,以及魯國監察使,陛下早有明言,魯國非比尋常,並非是一般的藩國,否則,朝鮮、倭國國王,是郡王,何以魯王為親王呢?這監察使,該以右都御使平級,在魯王之下,萬萬人之上,青龍也該設御史臺,都察院分設十三道御史,現在可以增為十八道,關內十三道,關外,魯國之地,分設五道,俱由鄧健一言而斷。老臣還建議,關外之地,因為較為特殊,所以監察使不可輕易撤換……”
朱厚照又拍御案,居然和胡富產生了惺惺相惜之情,到底是讀書人中的人精啊,朕的堂堂吏部天官,說的話,就是有水平!
不可輕易撤換的意思就是,鄧健你這輩子都別回來了,死在青龍吧,你以後就是青龍的人了,雖然朝廷給了你左都御史的名義,可你是監察使啊,在關外,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怎麼能說召回就召回?
這個監察使也是妙得很,算是恰如其分的,給予了鄧健足夠的待遇,現在該給的都給了,鄧健,你可以好好地滾了,再見,不,這輩子別見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嘛。
朱厚照昂首,將手背在身後,滿面紅光地道:“對,此言甚得朕心,朕心裡啊,掛念著魯國的百姓,如此甚好,就這般,傳旨。”
“陛下聖明!”
那鄧健本來是帶著怨恨來的,結果,這滿殿的君臣一頓勐誇,沒一個人不說他好的,鄧健當然心如明鏡,終於明白了這些人想讓自己滾了,偏偏,卻是無法反駁。
他幽怨地看著朱厚照,想不到陛下也這樣巴不得自己出關,心裡不禁萬分惆悵,眼眸一轉,卻見葉春秋同樣用幽怨的眼神看著自己。
顯然,這位魯王殿下,鄧健的好兄弟葉春秋,感覺自己心理受創的面積比較大,和他同樣是鬱郁的心情。
葉春秋算是明白了,這些傢伙是巴不得禍水東引。
現在真是送了個大爺去了青龍啊,而且鄧健這個監察使,等同於是青龍上下人的緊箍咒,葉春秋幾乎可以想象,從小內閣到下頭的各司各局會是什麼反應了。
而自己,怕也會被鄧健給折騰死了。
雖然,葉春秋想到了一個詞兒,叫司法duli,理論上來說,這個監察使,因為地位超然,所以完全可以不避包括葉春秋這個魯王,想查誰就查誰,再加上鄧健的性子……
可話又說回來,葉春秋卻是深信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真要這傢伙跑去折騰,卻也未必是好事。
總之,要嚴加防範。
而且重點是,鄧健是勢必得去青龍了,他再怎麼不願意,也沒辦法了!
這場廷議過去,大家心情舒暢地陸續出宮,葉春秋卻是又留了下來。
這一次,朱厚照也沒想留著他,可見他不走,便曉得什麼意思了,等其他大臣都出了殿門,便立即道:“哈哈,春秋啊,怎麼,有什麼話要和朕說?”
葉春秋想了想,才道:“我代表魯**民百姓,謝謝陛下。”
嗯,諷刺,這絕對是諷刺。
朱厚照臉皮厚,卻是笑意盈盈地道:“不必謝,不必謝,這是該當的,不管怎麼說,魯國百姓,也是朕的子民嘛,朕讓這鄧健,即刻赴任。”
說罷,他朝劉瑾使了個臉色,道:“今日就要讓待詔房草擬出聖旨來,不必給朕看,直接加印,傍晚時分交吏部,吏部明日清早,就把任命放出去,讓他正午之前,給朕滾蛋,噢,再安排一點車駕,將他送到山海關,省的這傢伙,再磨磨蹭蹭了,出了關之後,不準讓他回來了,給各個關隘都帶上朕的話,誰放了進來,朕要誰的腦袋。”
(未完待續。。)
第一千七百七十四章:緊箍咒
朱厚照說得理直氣壯,對於這事,可謂是迫不及待了,雖是這事情算定了下來,可他顯然還是怕夜長夢多。
劉瑾又怎麼不明白朱厚照的心思,很識趣地忙道:“陛下聖明。”
說罷,便一熘煙的跑去傳話了。
朱厚照這才心滿意足,心情別提有多開懷了,甚至完全忽略了葉春秋的苦瓜臉,喜笑顏開地道:“朕是看著他前面,就討厭他後面,春秋啊,你得多擔待一點,其實也沒什麼的,就是屁事多了一點,動不動就有個人找你罵一罵,至多……至多也就是找你怒吼幾句罷了,又不會讓你少塊肉的。春秋啊,你都是魯王了,有什麼大不了的?你氣量大嘛,朕可不一樣了,朕這個人的性子不好,實在受不了他。”
葉春秋的額頭就快皺成一個川字了,就差對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