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去。
二人沒辦法,經過商量之後,便只能先撤軍回來向黃旭稟報此事,然後再做打算。
黃旭得報,心情雖然有點低落,但他還是面色如常地讚揚了李秀成和崔敏一番,然後讓他們下去休息,以備後續再戰。
而在此之後的幾天時間裡,黃旭一邊令大軍在東京休整,一邊積極地準備進攻四國島,他下定決心,再也不會給明治這幫人任何喘息之機了。
而進攻四國,必須渡過一條內河,明治等人早先就是從這河上跑的,可是,渡河必須有船,太平軍想要渡河必須先弄到船再說。
聽到這,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船嗎,無敵艦隊裡多的是,要什麼船都有,而且,整支艦隊此刻都在東京外圍的海上待命,召之前來可也。
不錯,無敵艦隊此時正奉命圍住東京,防止明治等人從海上突圍,可是,這要渡的河是條內河,如果調派無敵艦隊,先且不說根本進不了這內河,況且,即使進得了,那也得頗費周折。
所以,調派無敵艦隊前來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那麼,既然調派無敵艦隊不行,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一方面,自力更生,想辦法扎一些木筏,木排等簡易的渡河工具,數量要儘可能的多。
另一方面,儘量找那些附近的漁民,農家,擺渡客等人收購一些漁船,渡船等,以供大軍擺渡過河。
如此一來,全軍上下隨後的焦點都集中在了渡河工具上面。
可是,這種地方為什麼會有一條內河呢。
原來,這四國島與本州島原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由於陸地的沉降,它們便被一條內河分割了開來。
而這條內河就被稱之為瀨戶內海,字面上是海,實則為河。
於是,要想從本州去四國,必須透過這瀨戶內海。
而透過這瀨戶內海之後,便是四國島了。
四國島連同屬島面積共計有1.88萬平方公里,包括德島,香川,愛嬡,高知4縣,而高知是這四縣中面積最大的一縣。
總體來說,四國島在日本國內屬貧寒之地,經濟欠發達,人的思想也較為愚昧,與中華歷史上南方那些不毛之地差不多。
而明治等人被迫逃來此地,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不過,這地方雖然在經濟與思想等方面對明治這些人來說是個挑戰,但對黃旭等這些外來客來說,何嘗不也是如此。
四國島多山,幾乎大部分地區都是群山環繞,平原極少,而高知縣內的高知平原可以算得上是四國島內最大的平原。
所以,山區作戰對人生地不熟的太平軍來說,絕對不是一件非常容易之事,更何況,這裡的人雖然愚昧,但向來忠於日本天皇,而正是有了這些有利條件,明治就打算藉助這裡險惡的地形以及對其有利的人文環境與太平軍展開周旋。
而明治在與伊藤博文商議之後,便選取了高知作為其臨時的駐驊之所,也將此處做為抵抗太平軍的臨時統帥部。
而以此做為中心,日軍又在德島,香川,愛嬡等三縣構築了三條防線用來抵擋太平軍的進攻。
日本人是打算在此負隅頑抗了。
而日軍所做的這一切當然沒能逃不過黃旭的眼睛,他派人經過仔細的偵察之後,決定以崔敏所率的第一軍團做為此次進擊四國的先鋒,他之所以改派第一軍團,而不是繼續使用強大的火器軍團,那也是有原因的。此地多山,李秀成所率火器軍團的很多重武器根本不可能在這裡面發揮作用,所以,在這樣的情況,若論實用性,第一軍團這種步兵軍團顯然要好用過火器軍團。
於是,經過一番準備,黃旭留下李秀成率大部分火器軍團的將士鎮守東京及維護已在太平軍控制下的各州各縣的安危,然後由崔敏率第一軍團作為先導大軍先行,而黃旭則親率特種作戰分隊,火器軍團的一部,以及總指揮部越過瀨戶內海,向四國島挺進。(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