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有了協議,那正在混戰中的雙方便暫時止息干戈,將時間及空間留出來,做一些必要的準備,以便隨後履行賭約.
但是,中朝聯軍對日軍的圍攻態勢卻是沒有改變的,日軍的三個師團仍是被中朝聯軍差不多四個軍團分割為兩部分包圍著,而日軍則需要在此狹小的空間及有限的時間裡,打出屬於自己的天地,如果打不出來,那他們只能是依言而降了.
稍做準備之後,日本第一波次的攻擊瞬間爆發,也代表著日軍的突圍行動正式展開,他們從兩個不同的方向朝中朝聯軍的防線發起衝擊,而中朝聯軍則以優勢的兵力做為基礎,攜起手來一起死死地捍衛著自己的防線,將日軍牢牢地鎖在原地.
日軍與中朝聯軍忘死拼殺,不停地有人倒下,鮮血染紅了大地,屍體堆積如山,這讓人不禁要想,如果此時有陰司的黑白判官在場的話,他們一定會罵娘,因為,有著這麼多魂魄需要處理,那還不將他們活活給累死.
血腥而又殘酷的攻防大戰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雙方都繃緊了神經,各自讓心底鼓盪的勇氣以及旺盛的精力勃然迸發,.肆意地衝擊著對方,直至一個接一個地倒下.
戰爭的場面在旁觀者看來,也許是宏大的,氣勢磅薄的,也許還是蕩氣迴腸的,但是,也許只有當事之人才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引發這一切的基礎卻是生命的付出,戰爭不是迎來送往,不是請客吃飯,戰爭的過程就是殺人,戰爭的目的就是殺更多的人,戰爭的結果就是,傷及一方之根本或者殺到對方已無人可殺之時,那麼,戰爭才有結束的可能.
當然,戰爭也有它的另一面,而它的另一面就是和平,只有經過了痛苦的戰爭,最後才能迎來穩固的和平,和平不是平白無故就能得來的,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有了開始,就代表需要有結束,有了戰爭,才可能迎來和平的曙光,上天是公平的,只是世人需要做出選擇.
可是,每個人的選擇又是不同的,有人選擇和平,有人卻選擇了戰爭,有人以暴易暴,有人用愛撫平仇恨,有人邁向光明,有人走向黑暗,不同的選擇,就意味著不同的征程,也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也許處於戰爭之中的明白人有理由痛恨戰爭,但他們沒辦法拒絕戰爭,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他們可能會認為,消除戰爭的最佳方式,就是徹底地將戰爭的根源從這個世界抹去,還世人一個光明的世界.也許黃旭就是這樣一個明白人.
所以,有些仗是必須打的,比如說對日本人的戰爭,只有打倒了這些成天搞事搞非的倭國人,讓他們刻骨銘心,讓他們不再有發動戰爭的念頭,那這周邊才會安寧,才會歸於平靜.
中華帝國的皇帝,黃旭,中華帝國的鎮國利器,強大的太平軍,就是這場對日戰爭的擁護者以及有力的執行人,他們將負起從這世間拔除日本人的重擔.
差不多接近兩個時辰的忘死拼殺,雙方總計付出了接近十萬人的代價,這場大戰才暫時歸於平靜,最後的結果是,日軍沒能前進一步,太平軍也沒有讓出任何一塊陣地,戰爭之前是什麼樣的,戰爭之後仍然還是什麼樣的,只不過,多了很多死人,多了很多傷的人,多了很多廢人.
這場短兵相接,來的快,去的也快,持續的時間不算長,卻給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還好,雙方都知道適可而止,懂得稍事喘息.
暫時的沉寂就意味著雙方可以騰出時間來,騰出空間來,救死扶傷,撫慰心靈及身體的創傷,並養精蓄銳.
戰爭,不僅比拼的是戰力,還有耐力,意志力,不然,怎麼會說戰爭是殘酢的,無情的……古往今來,無數人對戰爭做出過形容並賦予其很多的內涵,但真正能理解的戰爭的,只能是親身經歷過戰爭的人.
雙方趁著這大戰的間隙,一邊休息,一邊進行著人員的調整及後勤的補給,總之,一切再戰的準備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儘管雙方都很疲憊,但雙方卻是拼勁十足,是啊,一個要衝出去,一個要阻止衝出去,矛與盾,攻與防,戰與守,針尖對麥芒,這就猶如一個圖案的兩面,而且是水火不容的兩面.
而具體說到戰爭的準備,中朝聯軍方面當然是要更充分一些,比如,在後勤補給方面,他們在靠近戰場的地方建立了臨時的戰爭物資保障處,可以從容地將前線所需要的緊急物資從這些就近的補給站源源不斷地送到戰爭的最前沿,保證大軍可以吃到熱飯,得到趁手的武器,傷員能得到及進的救治……等等.
而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