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華說道:“本人的印信和皇上的聖旨均在我的一個隨從手中,我估摸他昨天就到了,現在說不定就在寧南侯府上呢,你可帶我前去當場對質。”
羅參將想了想,說道:“那行,不過你要將那軍校先放了,並讓你的人將兵器扔掉。”
林清華示意部下照辦,於是眾人便在兩排官兵的押送下走進了武昌城。
武昌城始建於三國時期,孫權為了控制長江中游,並遏制蜀漢的東進,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後又在蛇山築城,名夏口,後主孫郜曾遷都武昌,沿江人民為了向武昌運送物資,不得不逆江而上,加上官府的苛斂,致使生活困苦不堪,因而唱出了“寧回建業死,不止武昌居;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的民謠,迫於壓力,孫郜不得不將都城遷回建業。西晉統一後,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
武昌開始時只是一個軍事重鎮,人口少,商業落後,到了南宋時,仍是軍事重鎮,岳飛曾留守此地十餘年,並數次出兵北伐,但此時的武昌已是商業繁榮、人口眾多,儼然成了連線長江上游、中游和漢江流域的商業中心,到了元明時期,武昌的商業更是達到了繁榮的頂點。
明朝末年,武昌屢遭兵災,先是張獻忠攻破武昌城,將楚王投入江中之後,在此稱大西王,張獻忠離開武昌後,武昌便被左良玉佔據,併成為了他的統治中心,他的兵半兵半匪,很多都是被收編的土匪、強盜,軍紀敗壞,到處敲詐勒索、姦淫擄掠,搞得人心惶惶,因而武昌更加顯得破敗,商業凋敝,乞丐成群,往日的繁榮景象再也見不到了。
林清華走在街上,望著路兩旁那低矮、破舊的民居和那顯然遭過火災、門前冷落的商鋪,再看看滿街亂跑的大小乞丐,心中說不出的傷感。“是什麼造成了這一切呢?”林清華暗暗想到,“這難道就是那個曾經的天朝上國嗎?是什麼使她淪落到如此境地?我能使這一切改變嗎?怎樣做才能改變呢?僅僅依靠軍事手段能做到嗎?”這些念頭像毒蛇一樣緊緊纏住了他的心,使他欲罷不能,痛苦不堪。
就在林清華苦苦思索之時,押解他們的隊伍停了下來,林清華抬頭一看,才發現他們來到了一座豪華的府邸之前,府上門匾之上寫著四個大字——寧南侯府。府門前立著兩個足有一人高的大石獅子,黑漆漆的大門緊閉,門兩邊共站著八名衣甲鮮明的衛兵,每人均是左手握住刀柄,右手叉腰,雙目圓睜,滿臉煞氣,使人望而生畏。
羅參將跳下馬來,吩咐部下看好林清華等人,整了整盔甲,向那衛兵亮出腰牌,便從裂開一道縫的門中走進了侯府,那門隨之又“砰”的一聲關上了。
眾人等了片刻,那門“吱”的一聲又開啟了,從裡面竄出一人,那人跑到林清華跟前,“噗”的跪下,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道:“侯爺,您終回來了,下官以為再也見不到您了,下官遠遠的看見您的船著火,本想去救您,但想起您吩咐下官一定要將聖旨送到寧南侯手上,所以下官才繼續西行,終於在昨天到了武昌,下官不辱使命,已將聖旨送到,現在正在侯府與寧南侯一起寫奏章,向皇上奏明事情的經過,並向皇上為您討諡號呢。現在您活著回來了,那這奏章就不用寫了,這諡號也不用討了。”此人正是東廠指揮副使馬得林。
林清華聽完,沒好氣的瞪了他一眼,說道:“好啦,起來吧,我又沒死,號什麼喪?你也不調查清楚,就向皇上要諡號,要是諡號封下來,而我又沒死,那怎麼辦?難道還要我自殺不成?”正欲繼續訓斥時,門後又走出兩人,一人正是羅參將,另一人身穿朝服,頭戴烏紗帽,腳蹬皂靴,約摸五十多歲的樣子,向著林清華笑著拱手說道:“久聞威毅侯英勇果敢、少年英才,今日一見果然不錯,威毅侯不僅以急智保住了聖旨,而且殺敗了水寇,全身而退,令左某自嘆不如啊!”
林清華心想:這就是左良玉吧。忙謙讓道:“哪裡哪裡,寧南侯坐鎮湖廣,實乃朝廷左膀右臂,國之棟樑,林某好生佩服,今後還望寧南侯多多提攜。”
左良玉本來聽到林清華的“死訊”後很不高興,畢竟這是他的地盤,朝廷大員在他的地盤的上遇害身亡,這可不是小事,雖然自己擁有二十萬軍隊,但若是有人藉機找茬,聯絡清議大臣與江北四鎮共同討伐自己的話,倒真不容易挺過去。正為此而頭痛時,忽聞手下來報,說是林清華沒死,此刻正在府前,怎不喜出望外?當下換了官服出門相迎。
左良玉吩咐羅參將將部下帶回軍營後,拉著林清華的手說道:“威毅侯脫險歸來,當真可喜可賀,老夫打算明日午時在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