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老的時候。可老太太卻因為這次的大便失禁,想不開,在倉房裡上了吊。當時聽後內心很震動,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自己也有老的那一天,竟預先生出了幾分悽楚和灰暗心境。只要是人,他就不可能不對大便產生嫌惡,即使前面說的那個給岳母收拾大便的孝順姑爺,他也不可能不嫌惡岳母的大便,但他的善良和良知讓他戰勝了生理的本能。而能戰勝自己生理本能的人畢竟不多,我不敢期望自己有這樣的好姑爺,甚至不敢期望自己有這樣的好兒子。就假設自己有這樣的好兒女,那又如何哪?到最後,連最起碼的排洩問題自己都解決不了,那活者還有什麼意趣哪,即拖累子女,又讓自己失去體面和尊嚴,其羞恥心和自尊心也會殺死自己,就像那個大便失禁的老人一樣,選擇自我解脫。這樣看來,人老了,能自理時,雖然惹兒女們厭煩。但還可以活。不能自理時,就再無活下去的可能。即使能勉強活下去,也是遭罪,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這便是世上絕大多數人最後的人生景象。這種景象拖得越長就越為可怕和可怖。有的人期冀著無疾而終,但這種幸運畢竟不多。此時自殺倒不失為一種解脫的方法。但自殺又不是我們所提倡的。如果每個年老的人都去自殺,那我們整個人生景象將會變得更加悲慘。但也說不定情形會恰好相反,許多人都做同一件事 這件事就會就變得正常了。但我們許多人都不會選擇自殺。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這個“賴”用得很精彩準確,一個人要有點賴的精神才能讓自己渡過難關。而這種賴的精神每個人都有點兒,一個人無論怎樣痛苦遭罪,失去尊嚴和各種能力,他也不願意死。因為即使你只剩下了一口氣,也還證明著有你這個人,這口氣沒了,就再也沒有你了,你連痛苦遭罪的份兒都沒了。從這一方面來說,痛苦遭罪反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雖然沒有人肯承認痛苦遭罪是一件幸事。
我曾寫過一篇很理性的短文,大意是人生就是一種人生體驗,老境的悲慘是人生的體驗之一,有了老境,我們的人生才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因為我們從中體驗到了生命接近終點時的感覺。我知道自己有點言不由衷,但以此自勉。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關於人
關於人
我對別人“毫無保留”了,在事後的獨自反思中,我會感到恥辱。別人對我表示了好感,而我由於反應遲鈍,“矜持了”,我會更覺難受。我很少會說出穩重得體的話,除非我事先有所準備。我不是一個反應機敏的人,什麼事我只有經過事後的慢慢梳理,才會看清楚,而在當場,我就是一個茫然無知的人。
我知道我的病態和敏感,我也由此知道 別人的病態和敏感。但我們大家都需要掩飾,因而彼此看來都非常‘‘健康’只有自我才是病弱的。
每個人都應當容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但每個人大都不能容忍。所以,每個人都被他人指點著,又都指點著他人。
追求快樂
人總是很持久地追求著某種快樂,這是他能夠暫時忍受目前當下的不快乃至痛苦。這是一種覆蓋性的心境,既有長遠的目標,又有隨時隨地渴望實現的欲求。當它與現實重合時,它外顯為人切實的*,當它遭遇現實的阻遏時,它內隱為超越此時的長遠目標,以求減輕此時此刻所承受的不快。
幸福感從何而得
一切幸福都與慾望無關,慾望所得的只是*,而不是幸福。幸福更多的只是一種內部狀態,一種自我的感覺。一個人的幸福感當然由諸多因素構成,但一顆樸素的心靈,一種規律有節制的生活,適度的閒暇和一定的物質保障,卻是構成一個人幸福感的基本條件。更多的金錢只與慾望有關,而與幸福無緣。相反,當一個人擁有的財富達到一定的基量時,他的幸福感反而會減少。因為巨量財富的擁有對一個人來說,本身就是不正常的,有違自然之道,和天然的人性相悖離。所以他被剝奪了幸福感和自足感。有些富人在聚積財富的同時,還主動關注公益事業,關心和幫助窮人,就是為了找到一點與內在的滿足有關的感覺。我這裡並不是說只有變成窮人才會幸福,窮人不僅不幸福,反而境遇悲慘。我要說的是,對於物質需求,能夠自足就可以了,不必有太大的奢望。幸福感的得來更多的是從性情生活,性靈的生活和內心的生活中獲得。
隔離
隔離
秋病了,他從前從未想到自己會罹患什麼病症,疾病對他是一個意外事件。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身體與自己的意識思維並不是一個混然的整體,它還有自己獨立的執行方式。他沒有想到自己會病,但在有一天,身體告訴他:它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