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代表國王請罪、道歉,表示願意賠償遼東的損失——您提條件出來吧?
說到條件,柳毅多少有點兒撓頭。他原本跟公孫度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但是進入高句麗境內一瞧,只見山川險峻,耕地稀少,人口更少,壓根兒就沒法跟營州比——這要是拿下相同面積的土地,就好比丟了西瓜卻撿一芝麻啊,回去老大能答應嗎?可要是不取土地呢?就高句麗這種蠻荒外國也不富裕,估計也搜刮不出多少財貨出來呀。
考慮了半天,最終柳毅決定,提出三個條件來:其一,讓伯固把長子拔奇送到襄平當人質,向遼東——不是向漢朝——稱臣;其二,高句麗發兵協助遼東軍剿滅在邊境線上肆虐的“富山賊”;其三,交還歷年從漢地所擄得的漢民十萬口。
大加優居回去一稟報,前兩個條件還則罷了,這十萬漢民……我們真拿不出那麼多來呀!真要有十萬漢民在境內,那還不早就反了天啦?討價還價了好久,最後交出一萬三千漢民,才勉強勸退了遼東軍。
柳毅就此跟大加優居搭上了關係,大加優居時常派氏勳去給柳毅送禮,並偵察遼東的情況。一來二去的,柳毅覺得這漢人小夥兒挺能幹,就向大加優居開口:把他送給我吧。
柳毅倒是沒有啥龍陽的癖好,也並非瞧上了氏勳的好相貌。正所謂“居移氣,養移體”,冒牌的是勳雖然幾乎全中原跑個遍,整天勞心費力,終究錦衣玉食,又身居高位,容貌難免日見豐潤;而正牌的氏勳呢?心中的悲傷、悽苦反映在相貌上,早就不復昔日的丰神俊朗啦,顯得要比實際年齡更大很多。大加優居也早就失去了對他的性趣,若非可做翻譯和文書,早就一腳踢開了——既然柳長史你喜歡,那就拿走吧。
就這樣,氏勳整整十一年後,終於得以正式返回故國。
柳毅把他找來仔細一盤問,這才知道氏氏也是中原大族,才知道氏勳的字是宏輔。他就奇怪啊,說如今朝中有一名臣,亦名為是勳是宏輔,你們名字的四個字裡面,倒有三個相同,還有一個諧音,世間的巧合真是太多啦。氏勳聽了這話,不禁大吃一驚——他久在國外,訊息閉塞,還真沒聽說過“辨才無雙”是宏輔的名號。於是向柳毅詢問,然而柳毅知道的也不多,只說乃是曹操的姻親,心腹親信,仕官已至二千石而已。
氏勳請求柳毅放他返回青州,去投靠伯父。柳毅也在青州呆過好幾年,但那時候是儀一家早就遷往徐州去了,所以他對氏勳提出的名字毫無印象,就說青州屢經兵燹,大戶多數遷徙,估計你就算千里迢迢跑過去,也未必能夠找得著人啦。不如暫且還是呆在我的門下,等有確切的訊息了,再去訪親。
氏勳無奈之下,只得作為柳毅的門客留在了襄平。這日柳毅突然來跟他說,朝廷派是勳前來封拜我主,氏勳就請求說——讓我去見見這位是天使一面如何?我只需要遠遠地瞧一眼就成。
二人若再對面,是勳是絕對認不出氏勳來的——無他,對方的相貌改變得實在太多了。然而他本人的相貌雖然也變化挺大,氏勳卻還是一眼就認了出來。原因也很簡單,自從聽說有人跟自己同名同字,姓還諧音以後,氏勳就隱約的有所聯想,雖然他也多次想把自己這種荒唐念頭拋諸腦後,但不知道為什麼,越是覺得無稽,就越是忍不住要去琢磨。
這人不會是冒用了我的身份吧?那麼有誰可能冒用我的身份呢?他不禁想起了那個自己從?邯城裡撿到的夷人少年——那孩子現在跑哪兒去了?他可還揣著亡父寫給大伯的書信哪!
就因為有了這麼點兒猜測,先入為主,所以氏勳遠遠地一見是勳,一眼就認出來了。他不禁胸中怒火熊熊燃起,咬著牙關,攥著拳頭,惡狠狠地便道:“正是此賊!”(未完待續。。)
第十八章、文章魁首
柳毅詢問氏勳,既雲天使乃冒名之人,那他究竟是誰?
氏勳憤恨滿腔,就待說出真相,然而……他終究為奴為僕多年,在險惡的世道中輾轉,如今已是壯年,再非當日?邯城中率數十人便欲抵敵高句麗兵馬,或者?邯城外主僕三人即敢返身去救父親的不諳世事的熱血少年了,略一沉吟,便覺無論怎麼說,恐怕都無法取信於人。
這些年,因為心中的一絲疑惑,他也著力打探過相關是勳的訊息,雖然偏處東北一隅,訊息來源實在有限,大多得之於從南方渡來的商賈、平民——原本自冀、青二州,常有士人避戰禍而徙遼東,但最近曹操崛起,粗定中原,士人遷居的方向徹底倒轉,不但過去北上的紛紛返鄉,就連遼東士人,也有很多聽聞重開太學,而千里迢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