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暉聽聞此言,內心開始漸漸動搖了,長久以來在南漢的歲月,讓他對這國度的朽敗與沉淪有著切膚之痛。
他之所以矢志不渝地抵抗,更多是出於一種對家國護衛的執著信念,以及深受儒家思想薰陶下的錚錚鐵骨,而非對這個已病入膏肓的南漢王朝的盲目忠誠。他深知,自己所肩負的,不過是一道軍人的天職,是責任,也是枷鎖。
剛好伍彥柔的一席話,如同春風化雨,悄然間觸動了他心中的柔軟之處。
他回想起曾翻閱過的蘇宸武俠,那些“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字句,曾讓他心潮澎湃,對蘇宸的才情與胸襟更是心生敬仰。而今,當蘇宸的宏偉構想與誠摯承諾展現在眼前,他心中的堅冰開始融化,抵抗的意志逐漸消散。
“罷了,”靳暉長嘆一聲,終是做出了決定,“我願選擇投誠,但在此之前,我必須徵詢屬下的意見。他們願去願留,全憑個人選擇,若有人不願留下,我們絕不勉強,任其自由離去。”
此言一出,不僅是對屬下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一份交代,這是靳暉在忠誠與選擇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伍彥柔見靳暉心意已決,且傾向於歸順,心中自是喜不自勝。這不僅是軍事上的一大勝利,更意味著他能保住摯友的性命,未來還能並肩戰鬥,共創新的輝煌,這份喜悅難以言表。
“你儘管放心去處理這些事務,”伍彥柔語氣溫和而堅定,“我不會干涉你的決定。明日,我們便一同下山,前往吳軍的營地。”
靳暉聞言,心頭的大石終於落地,他點了點頭,隨即派遣親信去召集手下的都頭、都虞候等人。面對這些忠誠的部下,他坦誠相告,將歸順吳國的決定和盤托出,並給予他們自由選擇的權利。
訊息傳開,眾將領一時之間皆感愕然。有幾個都頭沉默片刻後,選擇了默默離開,但更多的人則堅定地表示願意追隨靳暉。
“靳將軍,我們誓死追隨您!”一位將領高聲說道,“您選擇歸順吳國,我們便與您一同歸順!”
“對,我們願意留下,與您共進退!”其他將領也紛紛附和,聲音響徹營帳。
這一刻,靳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團結與信任。
靳暉環視四周,聲音堅定而充滿力量:“好,那些決定留下的兄弟們,我們將一同歸順吳國。此舉絕非出於貪生怕死,實則是因吳國蘇宸將軍已作出承諾――只要我們誠心投誠,他們不僅不會追究過往,更不會對我們施以迫害。相反,他們會保護周邊數百里的城池鄉鎮,確保百姓安然無恙,甚至還會向災區、難民伸出援手,贈糧送米,以解燃眉之急!”
一席話落,眾都頭、裨將面面相覷,隨即紛紛點頭表示贊同。心中的重擔似乎在這一刻被卸下,自責與愧疚之情也隨之消散。
“蘇將軍的仁義之名,我們早有耳聞。”一位都頭感慨道,“既然他給出了這樣的承諾,我們自然也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
“歸順吳國,日後我們也能成為吳國的一份子。”另一位裨將接話道,“希望老百姓能因此過上更好的日子。”
靳暉聞言,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自己的選擇贏得了民心,也贏得了手下將士們的信任和支援。
“既然如此,那我們便定於明日一同投奔吳軍大營,接受蘇將軍的收編。”靳暉的話語中充滿了決心和期待。
“喏!”眾武官齊聲應和,抱拳行禮。
他們的內心終於鬆懈下來,曾經面對吳軍時的九死一生之感,如今已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定與希望。
………
次日清晨,陽光初照,伍彥柔與靳暉帶領著兩千多名將士,浩浩蕩蕩地走出了城寨,向著十里之外的吳軍大營進發。
蘇宸在得到訊息後,親自在大帳內接見了伍彥柔和靳暉。他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渾身上下散發著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場。
“靳將軍,本帥久聞你的大名,知道你是一位難得的將才,而且為人剛正不阿,這讓我十分欽佩。”
蘇宸的聲音渾厚有力,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對靳暉的賞識,“因此,我才讓伍將軍給你帶去勸降信。如今你能歸順我大吳,本帥心中甚是高興。日後,你只管在大吳好好效力,本帥自然不會虧待你們。”
靳暉聽罷,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抬頭望向蘇宸,只見這位年輕的將領雖然年紀輕輕,但卻已經展現出了超凡的領袖氣質和穩健的作風;他的心中不禁對蘇宸產生了深深的敬仰之情。
“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