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寒侵透了她冰冷的盔甲,而她的腰背依然挺直,目光依然堅定。
她身邊是三千弟子兵,這些子弟兵有一個響徹天下的名字:白桿兵。
此刻,三千白桿兵全望著白髮蒼蒼的秦良玉,而秦良玉則望著險隘外如濤如浪的叛軍。
張獻忠來了,二十多萬叛軍如洶湧的海浪,連營百里,無邊無際。
一場血戰,將不可避免。(未完待續……)
第196章 千古奇女子秦良玉
***
蜀錦徵袍自剪成,
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
誰肯沙場萬里行?
崇禎這一生很少寫詩,登基後夙興夜寐,克勤克儉,一心為政,也沒那個閒情去寫詩。
崇禎二年(1629年)十二月,清兵繞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抵北京城下。次年又向東攻佔永平、灤州、遷安三城,形勢極為險峻。崇禎皇帝匆忙下詔徵調天下兵馬勤王。
秦良玉聞訊,火速“出家財濟餉”,率白桿兵兼程北上。當時各地先後趕來的十餘萬官軍,均屯駐在薊門近畿一帶,互相觀望,畏縮不前。
獨秦良玉所部率先奮勇出擊,後來在友軍配合下,奮力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對北京的威脅。
為此,崇禎皇帝在平臺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後,再對比大明那些一敗再敗的將帥,崇禎皇帝感慨萬千,這首詩破口而出。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秦良玉的戰功遠不止這些,年輕時她就開始隨夫馬千乘征戰,平定楊應龍叛亂,立下赫赫戰功,夫死之後,她又率子弟兵遠征遼東,與女真多番血戰,其中天啟元年渾河之戰史載為“遼左用兵以來第一血戰”。
同年九月秦良玉回川平永寧宣撫奢崇明叛亂,轉戰重慶、成都和瀘州等地,收復新都。天啟二年,率白桿兵解成都之圍。回師克二郎關、佛圖關,復重慶。並於天啟三年擊敗永寧奢崇明,平定全川;同年平定“松藩叛亂”。
崇禎三年北師勤王燕京,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
崇禎四年,秦良玉率白桿兵在保衛大淩河築城戰鬥中。再建“首功”。
崇禎七年,張獻忠入川,秦良玉與正好回川的兒子馬祥麟前後夾擊,在夔州打敗張獻忠,使之退走湖廣。
崇禎十三年,羅汝才犯四川,秦良玉領兵至,羅汝才聞風喪膽,掉頭就逃,秦良玉率白桿兵追擊。在巫山和夔州重創羅汝才叛軍。並奪其大纛。擒其渠副塌天。
這位傳奇的巾幗英雄征戰了一生,現在已是年介七十,白髮蒼蒼,聞李自成攻佔陝西,張獻忠再度犯川,當此四川存亡之際,她立即向四川巡撫陳士奇呈獻《全蜀形勢圖》,希望官軍能增兵堅守蜀地十三處險隘,陳士奇不予採納。
秦良玉不死心。又推心泣血地向四川巡按劉之勃建議,劉巡按倒是同意她的計策,但他本人手中無兵可發。秦良玉只得自己帶著三千白桿兵奔赴夔州。
白桿兵的得名是因為他們使的都是白杆長矛,這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不需要染色)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
當年秦良玉就是率領類似的一支軍隊參與了平播、平奢、援遼、抗清、勤王、剿匪諸役,獲得赫赫功勳。只是數十年來血戰不斷,已不知有多少白桿兵埋骨他鄉,士兵已經換了一批又一批。
或許,這是最後一批了。
秦良玉一心為國,率三千子弟兵抵至夔州後。立即搶佔夔州要隘,她征戰一生,熟知兵事,這次她沒有依城堅守,而是爭山奪險,這絕對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她的白桿兵多為溪峒山民,翻山越嶺如履平地,用於爭山奪險,可以最大限度地把戰力發揮出來。一但困入孤城,長處就難以發揮出來。
再者,在敵眾我寡,後無援兵的情況下,放棄機動,困守孤城是死路一條。
秦良玉的決策沒錯,但是北風很冷,山嵐莽莽蒼蒼,天地是如此肅殺,一種未世的淒涼景象讓人打骨頭裡冒出寒氣來。
山下三十萬叛軍如濤如浪,人呼馬嘯響遏行雲,如驚濤拍岸而來。
而放眼整個四川,竟然只有她一個年介七十的老婦人,帶著三千子弟兵來迎擊張獻忠,後面,沒有一兵一卒來援,沒有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