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術高手囊瓦時,卻桓度這才回憶起自己是如何偶然見到了孫武的屍體,並在他的屍身上找到了《孫武兵法十三篇》,其後,卻桓度又回想起自己昔日是如何把劍術與兵法,完美地融為一體,從而劍術大進,最後,他施展出自己從《孫子兵法》領悟出來的絕世劍術,一舉擊敗仇人,得報大仇,而故事也在這兩條線索的交接中以卻桓度的飄然歸隱為結局,完美結束。
王大胖一邊看著劇本,額頭一邊在狂冒大汗,既有為丁昆出眾的才華所震驚,也有為眼前難解的困局所焦慮:“靠,這個丁昆,果然是鬼才,他竟然比《荊楚爭雄記》的作者王易,還要了解這個故事。要知道,《荊楚爭雄記》最強的賣點,不是卻桓度如何報仇雪恨——這種俗套的東西,早就已經被千百人寫過——而是卻桓度偽裝成孫武這個似真似偽,偏又無法證明真偽的八卦,丁昆把這一個賣點作為整部電視劇最大的懸念,其產生的吸引力,確實比原來以復仇為懸念的小說,要強大得多。但是,這種改動,已經不算是改編了,可以說是一種重新的再創作了。這當然會惹怒原來的作者王易,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他原著的舉動。”
就個人而言,王大胖其實更欣賞丁昆改編之後的故事,但是這種過於超前的敘事手法,觀眾能接受得過來嗎?還有,坐在王大胖面前的王易,又可不可以容忍這種幾乎是再創作式的改編?
王大胖左思右想,猶豫不決。而坐在王大胖兩旁,一直大眼瞪小眼的王易與丁昆兩人,終於按捺不住,口沫橫飛,唇槍舌劍,開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
第一百五十七章 你不懂電影!
“凡是學過寫劇本的,都應該知道三段式,都應該曉得,一個故事,應該是直線發展,從aBcDe……一直推進到Z的,而你改編的這個劇本,既沒有明確的三段式,而且故事進展亂七八糟,完全違反了劇本創作最基本最基本的規律,你到底懂不懂寫劇本的?”王易質問道。
丁昆眉毛一揚,剛想反唇相譏。這時,一旁的王大胖拍了拍丁昆的大腿,道:“阿昆,三段式是什麼東西?”
丁昆一怔,望了王大胖一眼,王大胖一臉很小白地道:“阿昆,我真的不懂什麼叫三段式,王先生既然懷疑你不懂什麼是三段式,那你就說出來給大家聽聽,到底什麼是三段論,一方面好讓我學點東西,另一方面也解答了王先生提出的疑問。”
王大胖之所以這樣故意攪拌,一來他確實不懂什麼叫三段式,二來他曉得丁昆讀書不多,修養不高,王易這話隱隱有質疑丁昆專業水準的味道,王大胖怕丁昆會因此而衝冠一怒,說出什麼難聽的髒話來,因此趁機提出問題,轉移視線,希望能平息丁昆的怒火,以免兩人起衝突。
“好吧。”想到面前提問的畢竟是自己的老闆,丁昆勉強忍住心中的怒火,撇了撇嘴,頗帶不屑地道:“所謂三段式,是人們千百年來對戲劇、電影等體裁其敘事模式的一種總結。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戲劇的結構必須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後來的黑格爾又進一步把衝突引入到三段式裡頭,認為故事的三段式都與衝突有關。最後,劇作家兼製片人悉德…菲爾德,在他那部被好萊塢編劇奉為金科玉律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裡,對前人的理論與好萊塢成功的電影作出了系統性的理論總結——”
丁昆頓了頓,挑釁似地看了王易一眼,又接著道:“悉德…菲爾德認為,一部電影,必須圍繞著一個貫穿衝突展開情節;它的結構應該是由三幕:開端,中段,結尾組成,開端就是建置衝突;中段就是展開衝突,讓衝突的雙方進行多個回合的較量,這些較量要一次比一次激烈,直到推向最後的高潮,在高潮部分展開全劇的最後一次決定鹿死誰手、誰勝誰負的總較量;結尾就是結局,也就是向觀眾交待衝突的最終結果,即主角最終的命運究竟是怎樣的,他們是死了還是活了。”
見王大胖還是一副迷迷糊糊,似懂非懂的樣子,丁昆又舉例解釋道:“比如說那部十分成功的賣座動作電影《生死時速》,就是非常標準的三幕式結構。電影的第一幕,是退休警官培恩殺死巡邏的警察,在電梯中安置炸彈,並以電梯中的十三名人質為要求,勒索一百萬的贖金。洛杉磯特警奉命趕來,其中的兩人——傑克和夏利機智勇敢地排除了炸彈,並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出了全部人質;這一部分,是電影的第一幕,它敘述了傑克與培恩的恩怨由來,屬於衝突的建置部分。而第二幕則是故事的主體,也是電影名字的由來:壞人培恩展開報復,把一個定時炸彈安放在一輛滿載乘客的巴士上,再打電話告訴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