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前言(1)
萌生向滕矢初先生組稿的想法是源於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作為大獎賽綜合素質考核的評委,滕矢初先生儒雅的風度、廣博的學識、穩健的談吐和善解人意的親和力,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尊重和喜愛。他從第八屆到第十一屆,連續幾屆對歌手的點評,已成為廣大電視觀眾關注青年歌手大獎賽的一個亮點,以致最近這一屆大獎賽,人們沒有看到滕矢初先生出場,不免有所失落。媒體和網上常常出現關於滕先生的報道,他本人也接到大量信函和電話,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都在關注他,期待著與他交流。滕先生說:“內容集中在失戀、自殺、賭博、孩子教育等方面,俗話說有病亂投醫,都投到我這兒來了。”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的人們向他諮詢有關教育、學習、情感、事業等各方面的問題,真誠而熱切地希望得到他的指導和點化。
滕矢初先生非常關心這些話題,也試圖為大家解答,但他事務纏身,非常繁忙。他是中國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指揮、中國電影交響樂團、中國廣播合唱團常任指揮,天津交響樂團首席客席指揮及藝術指導。還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經常要參加各種演出、開會,還經常受到各院校、各單位的邀請,做普及音樂知識的講座和教學,他的時間表,總是排得滿滿的。
儘管如此,滕矢初先生一直在他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傳播知識,普及音樂。他的學生小到學齡前,大到成人。滕矢初以他特有的教育理念和科學的訓練方式,教育、培養人才。他的學生,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績,演奏水平甚至高於專業音樂學校的學生,不僅如此,他的許多學生,在學校也都品學兼優。
將滕矢初先生寶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編輯成書,是出版工作者一直以來的心願,也是廣大讀者的呼聲和企盼。但我們知道,想為滕矢初先生出書的出版社不止一家,而名人出傳又成了一時的風尚,我們的組稿願望能否實現,實在沒有把握。抱著試試看的想法,2004年10月25日,我們以團結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張宏儒的名義,給滕先生寫了封信。
滕矢初先生:
您好!很高興有機會與您溝通。
我們是透過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認識並記住您的。以歌手為核心的比賽,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以極大的熱情關注您,喜愛您呢?
毋庸置疑,喜愛音樂是一個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喜愛您傳播知識的方式:穩健的風度、博學、誠摯和善解人意。
以職業的敏感,我們意識到提高素質必須由素質較高的人士推進,否則不會落到實處。
一個自身沒有品位、德性、修養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人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能力的,因為藝術也是做人。
您的個人魅力無所不在,感動並鼓舞了我們,使我們漸漸地觸控到音樂的靈魂:深遠的愛、美麗的生命韻律和湧動的激情。這讓我們對您心存感激,不禁想起羅曼。羅蘭告誡人們的話:“不要絕望,因為人類的優秀者與你同在。”
我們企盼您以書的形式,繼續傳播知識的力量,感動一切能被感動的人。藝術的光炬,將引導人們穿越生命隧道,走向希望。
希望在不打擾您工作的時候,與您面談。
張宏儒社長的這封信,立即得到滕矢初先生的反饋。10月28日,滕矢初先生給張社長覆信。
張宏儒社長:
您好!您的褒獎實不敢當,不過是在自己本職之外多做了一點工作,有機會被社會認可罷了。
至於出書之事,早有一些出版社邀請,只是由於日常的演出、教學、講學等工作以及社會活動較多,一直擱置著,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除了以個人為題材以外,能夠有更好的切入點,來滿足大眾和社會的需求。
希望透過溝通對貴出版社有一個大致的瞭解,也希望您們提出更具體的建議和感興趣的問題、題材,我們來探討,看看我們能否取得一些共識。
感謝你們熱情誠意的邀請,特致敬意!
滕矢初先生回信所言,與我們當初選題立意相吻合。我們認為他不一定想出版個人傳記,但出於社會責任感,他對音樂的普及和大眾關心的問題是感興趣的。
2004年11月1日,滕先生來我社拜訪,與張社長、吳波和張晶晤談。正如滕先生在本書後記所言,這次見面“聊得很投機”,“一見如故”,大家都有相見恨晚之感。
隨後幾天,我們與滕先生一起商討了本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