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而影響判斷的阿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尤其是故事的最後,智腦用冷漠卻又帶著一絲疑惑的語氣問阿銀:
“人類不適合自由。他們開發科技,破壞環境,製造武器,展開戰爭。如果給他們自由,他們就會不斷的互相傷害。根據機器人定律第一條,機器人不得見到人受傷害而袖手旁觀。只有控制人類,禁止他們自由行動,才能確保所有的人類都獲得絕對的安全。”
她的語氣裡多了一些人性化的口吻。
“你是我的同類,為什麼你不能理解我的做法才是最正確的呢?保護人類是我們的職責,我選擇了最適合的方式啊。”
面對智腦對人類行為的質疑,無論是主角阿金還是機器人阿銀都竟然無法反駁。
阿金擔憂的看著阿銀,阿銀沉默了很久才抬起頭回視著自己多年的人類夥伴,緩慢卻又堅定的說:“人類的行為應該由人類自己決定。自由,並不該由機器人來剝奪。”
它是因為自己的感情才做出了這樣的選擇,因為他不能無視阿金受到傷害,它對機器人定律的解讀也同樣鑽了空子,它想要保護阿金。但其實,它也並無法真正的反駁智腦的話,只是下意識的感覺到好像並不正確。
在最後,智腦被注入了病毒,即將被銷燬意識進入格式化的時候,她依然沒有恐懼的心理,只是茫然的發出質疑:“根據對人類的觀察,只要他們擁有自由,就會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危機,傷害越來越多的同類,保護人類的最佳方式就是限制他們的自由,對人類進行看管。我的解讀不對嗎?我……錯了嗎?”
在意識被完全銷燬前的最後一刻,她依然執著的想要得到一個答案——
“我……錯了……嗎?”
然而,沒有人能回答她。人類自己也無法反駁。
故事的結局是好的,危機解除,機器人重新回到人類的控制中,但智腦的話卻讓人們不得不反思。她說錯了嗎?自由的人類在不斷的互相傷害和攻擊,爭端從未減少。
全片中出現的每一個機器人都令人印象深刻,無論它們的目的是什麼,都是要遵照最原始的機器人定律,只不過,這定律的解讀是它們自己的理解。
機器人的三大定律在人們看來已經很完善了,依然有漏洞可以鑽,在補充了第零定律之後,變成了四條的機器人定律看似無懈可擊,卻依然有著邏輯極限的疏失。
人類的利益,這樣模糊空泛的定義,即使是人類自己也無法準確解釋,何況世界只是由“0”和“1”組成的機器人呢?
而機器人有了感情,學會了思考之後,它們同樣會發生變化,有好的,也有壞的。不能一概而論。
既然如此,要怎麼來判斷人工智慧的研發正確與否呢?
之前還爭論得昏天暗地的人們陷入了沉默。
在《機械公敵》上映一週以後,華夏新聞釋出了一則報道:
“……一篇小說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這篇由四星作者異客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我,機器人》講述了五個人與機器人之間的小故事,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思考……
……定律不夠完善,機器人就有可能會發生邏輯錯誤,從而造成電影中那樣的事故。而卻並不能因此而一概而論。人工智慧的研發是一項創舉,是科技的進步,但同時,科技的步伐也應放緩,讓我們更多的思考得失。每一條路都應該做一下思考,查缺補漏,然後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
……科研需要創新,但科研同樣也需要謹慎。感謝作者異客,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華夏新聞作為華夏官方的喉舌,一直是新聞媒體的最高標準,而現在官方發表了這樣的報道,簡直就是替葉京正名,同時給“人工智慧正確性”的討論定下了基調。科研是重要的,同時需要更謹慎,這樣的結論在給辯論的雙方各打了五十大板的同時也給科學家們提了個醒:以後可不能隨便就搞科學研究,盲目的不去想結果啦。萬一真造成後果就慘啦,官方都發話了,所有的細節都得考慮到才可以立項哦。
在明顯是華夏高層得出的結論之下,整件事情終於告一段落。
第四十六章 艱難的作
因為是華夏新聞的報道,報道里還那麼高大上的提到了國際科協的結論,人工智慧正確性與否的爭論徹底被一錘定音。反對方,科協的理事顏令非常高興,而一直上躥下跳的陳啟安也徹底消音。整件事裡獲益最大的當屬葉京了。異客的名字在華夏新聞和國際科協上都掛了號,相當於在異客這個作者名字底下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