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小喇叭”,這算是中國那個年代最基層的新聞媒體吧。

可別小看這個“小喇叭”。那時候,沒有電視看,連收音機都沒有普及。以龍莊子為例,全村只有王如泉家有個電子管收音機,大小相當於一個大點的點心盒子。人們叫它“戲匣子”。村民們常常到他家去聽“戲匣子”。而王如泉每次開機,不敢把音量開大,說是開大了會“嘔壞管子”。那時候結婚時女方要的“三轉一響”,其中的“響”,就是收音機。因為龍莊子村民置不起這“三轉一響”,所以禿子(光棍)多,已經有八個了。

村民們沒有電視可看,沒有報紙可讀,又極少能聽到無線廣播節目,所以公社的有線廣播,便成了當時人們最普及的也是惟一的接受資訊和娛樂的途徑,很受歡迎。

龍小井當然知道“小喇叭”的重要性,不光龍莊子在相當一段時間裡要依靠它製造輿論,將來其他八鄉六十四村也要靠它傳遞自己的思想啊。

所以,龍小井這位來自於21世紀京城名報的資深記者,絲毫不敢輕視這兩個“小喇叭”美女記者的採訪,他心裡作了精心準備,利用她們的採訪把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

第二天早晨,“小喇叭”的兩位美女記者起床後在龍小井家的當院裡洗漱完畢,和龍小井一家吃玉米餅子喝玉米粥。這兩位看來平時很少到村民家裡居住和吃飯,所以顯得有幾分興奮和客氣。

小井娘經常招待上邊來人,所以對上邊來的客人已經招待熟練了。見這回是兩個又俊又洋氣的閨女,小井娘特意把家裡最好的沒有缺邊的碗給兩人用,還挑了兩雙比較新的筷子,讓兩個閨女上到炕裡頭坐。

張希珍和郭秀枝說什麼也不坐炕裡頭,非要請小井的父母親坐裡頭。小井的三姐道:“你們是客人啊,再說你們又是上邊來的客人,你們就去坐吧。”

兩人還是不好意思。這會兒龍振清便道:“行啊,我也坐炕裡頭,這樣你們可以上炕了吧。”

兩個閨女這才上炕。不過,郭秀枝還能免強盤腿坐炕,而來自天津的張希珍就盤不了腿了。小井娘便給她拿來個小板凳,讓她坐在上面。

一桌子家常便飯,可兩位中國最基層的新聞媒體的女記者,吃得很香甜。黃黃的玉米餅子,黃黃的玉米粥,一盤切得精細的鹹菜條,特意拌了香油,一盤自家醃的糖蒜,每人一個平時是吃不上的醃雞蛋。這雞蛋醃得流黃油。桌上還有一大碗蒸紅著。

特別是來自天津的張希珍,對這樣的飯菜,覺得真是新鮮啊,一邊吃著一邊讚歎不已。

吃完早飯,正宗其事地,兩位“小喇叭”女記者開始對龍小井採訪。

因為張希珍和郭秀枝睡在西屋,龍小井怕在西屋裡採訪人家覺得不太方便,就想在東屋裡採訪。誰知張希珍道:“東屋裡大娘要做針線活吧,別打擾大娘了,咱們到西屋裡談吧。”

既然人家不介意,龍小井還怕什麼,跟著她倆就進了西屋。

雖然是農家房子,可由於張希珍和郭秀枝的進住,屋裡便多了一種氣息。

所以,龍小井沒有往炕上坐,他坐在炕下的一把木椅上。小井娘在炕上擺了飯桌,給三人沏了一大壺茶,把茶壺茶杯放到桌上就出去了。

張希珍和郭秀枝隔著這張小桌,一邊一個,坐在炕沿上,胳膊肘支在桌上,這樣好寫字,腿順著炕沿耷拉下來。

兩人都是苗條身材,細長的腿,這個沿炕而坐的姿勢,別有一番風韻。

因為是在兩人住的屋子裡採訪,兩人便有了主人的含意,所以郭秀枝主動給龍小井倒了杯茶,遞到龍小井的手裡。

龍小井也不客氣,把茶杯捧在手裡,這樣覺得手暖和。

一個來自未來33年的京都資深記者接受1977年中國最基層的新聞媒體“小喇叭”女記者的採訪,便在一個農家小屋子裡開始了。

窗外北風陣陣,屋內茶香飄飄。

龍小井不動聲色,且看這兩位記者如何採訪。

說是記者,其實就是本縣培訓的略懂點新聞aBnetbsp;張希珍是廣播站站長,所以這採訪當然以她提問為主。別看是最基層的新聞媒體的女記者,可這提問卻嚴格按照程式一本正經哪個環節也不少。

“你的姓名?”

“龍小井。”

“你是龍莊子人吧。”

“是。”

“說說你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抓革命促生產的事蹟吧。”

“俺有什麼事蹟,不過就是弄點動物玩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