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認可。
爭奪權力的手段有很多種,而在這其中,殺人無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句中國人的俗語馬尼科夫他們可能不知道,但是這其中的道理,他們卻是明白的很,至於說殺掉郭守雲的後果會是什麼,他們現在根本就不打算考慮,畢竟盼著郭大先生早點死的人太多了,如果他被人幹掉了。那估計這案子都沒有人會去調查。
馬尼科夫與卡贊採夫都是戎馬一生的軍人,他們在行事作風上,素來都秉承一個雷厲風行地做派,殺伐果決,該出手時肯定會出手,可現在的問題在於,郭守雲雖然不是軍但是他的手段卻更加的毒辣,馬、卡兩人才剛剛決定要對他下黑手的時候,來自遠東的殺手。已經搶先一步趕到鄂木斯克了。
馬尼科夫遇刺的時間是在晚上十一點四十分。在鄂木斯克機場,由於他預定的班機出現了機械故障。所以在迫於無奈的情況下,他與卡贊採夫接受了機場方面地安排,前往西伯利亞酒店下榻。就在他們一行人進入機場綠色通道的時候,意外生了。兩個迎面走來的靚麗空姐,在與他們一行人交錯而過的時候。突然開了槍,馬尼科夫頭部、胸口連中四槍。當場倒地身亡,而兩名殺手也在同警衛交火的過程中被擊斃。
聯邦內務部部隊副司令遇刺身亡。這件事在聯邦內部引起了轟動,第二天上午。克里姆林宮總統辦公廳就此事公開表態,按照辦公廳言人的說法,總統先生對這一暴力事件極為關注,他已經責成內務部與安全部組成聯合調查組,全力調查這一惡**件。
隨後兩天,調查人員從兩名殺手的身份下手,得到了一部分線索:這兩名殺手都是原契卡俱樂部成員,而她們對馬尼科夫將軍的刺殺,很可能就是一種報復行為,當然,因為相關的證據有限,調查人員也不能排除此一事件與車臣叛軍有關。守雲所預測的那樣,馬尼科夫遇刺風波所帶來地震動,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在他死後的第四天,克里姆林宮便與軍方打成了一團,葉老頭有心讓潘欣諾夫接任內務部部隊副司令地職務,從而全面掌握這個有實在兵權的要害職位,可惜的是,他的這種想法遭到了左右翼反對派與大批軍方要員的反對,雙方糾纏在這個問題上你爭我奪,誰也不肯退讓半步,最終呢,反倒沒有人記得馬尼科夫遇刺那件事了。
軍方實權派,這名頭聽上去很嚇人,可實際上,在郭守雲看來,這些實權派根本沒有什麼了不起地地方。如今的聯邦軍方一盤散沙,各地方軍區宛如分封地諸侯,他們架空了國防部與參謀本部的權力,最終使得中央層面上權威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馬尼科夫死了,莫斯科那邊急著收回他地權力,根本沒人出面去追查真兇,而朝下說呢,做了那麼長時間的實權派,馬尼科夫在他地部隊裡肯定有一大批的親信,可問題在於,他的這些親信地位太低,根本算不上一號人物,因此呢,當老上級遇刺之後,他們或許會些牢騷,但絕不可能跳出來追查真兇,畢竟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會迎來一位新上級。作為馬尼科夫的親信,他們這些人會不會在新上級赴任之後遭到排擠,現在都還說不準呢。馬尼科夫在鄂木斯克遇刺,儘管內務部與安全部的調查人員查不出真兇,可對於那些軍方的要員來說,他們都知道這件事是誰做的,毫無疑問,這就是郭守雲做出的回應,他的膽子很大,態度很猖獗,甚至可以說是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從某些方面來看,殺掉馬尼科夫這件事,可以看做是他在挑戰軍方的權威。
說是義憤填膺也好,兔死狐悲也罷,總而言之,在馬尼科夫遇刺之後,聯邦軍方內部形成了一股暗流,一些手握實權的人,打定主意要搞掉郭守雲,不管採取什麼手段,也不管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總而言之,他們要讓郭守雲死,而在這其中,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司令巴拉諾夫就是立場最堅定的一個。
而與此同時呢,軍方內部也有一批人不同意巴拉諾夫他們的主張,這些人認為,郭守雲在遠東的實力過於雄厚,在目前的情況下,硬碰硬的與他對著幹,並不是最佳的選擇,軍方勢力要抬頭,要掌握更多的政治權力,要獲得更多切實的利益,就必須同郭守雲這樣的人展開合作——本身掌握了軍權,如果再獲得龐大的財力支援,那麼克里姆林宮即便是有再多的花招,恐怕也使不出來了。當然,馬尼科夫遇刺這件事也不能不重視,不過重視並不等於報復,如果能理智慧成為同郭守雲談判過程中的一枚籌碼——死了的人反正已經死了,為什麼不讓他的死變得更有意義一些呢?
馬尼科夫遇刺的時候,卡贊採夫就在現場,按道理說,他對郭守雲的仇視心理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