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言猶在耳,物是人非。短短不到一月的時間,他已經佔領了那片自己曾經為之守護的土地。說什麼“誅奸臣,靖國難”,無非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為朱高熾報仇而已。

朱允炆發洩得累了,重重跌坐到龍椅之上,面色鐵青看著下面的黃子澄齊泰二人,皮笑肉不笑的開口:“怎麼?當初不是胸有成竹,說的頭頭是道,根本沒把燕王放在眼裡麼?現在怎麼都啞巴了?”

朱允炆的話黃子澄可不愛聽,什麼叫當初胸有成竹沒把燕王放在眼裡?他現在也沒把燕王放在眼裡。不就是打了幾場勝仗,佔了幾座城池嗎?大明天下山河萬里,人丁興旺,軍力充沛。在他眼裡,朱棣就跟大海里一隻小蝦似的,掀不起啥大風浪。

於是,某位書呆子太傅眼珠子一轉,依然胸有成竹的搬出自己那套自以為是的理論:“皇上息怒,勝敗乃兵家常事,燕賊此次只是僥倖獲勝,皇上不必為此氣傷龍體。依老臣之見,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兵太少了。之前一直礙於燕賊沒有過失,而只派了十萬人馬駐守北平四周,以防不測。現在既然燕賊已經起兵造反,朝廷就理應派大軍鎮壓,老臣相信天下百姓也不會再說皇上不顧親情了。”

“派大軍鎮壓?”朱允炆不置可否,轉頭看向一直沒有說話的齊泰,“齊大人怎麼看?”

對於用兵而言,朱允炆還是比較相信齊泰的,畢竟他在兵部任職那麼久,就算沒上戰場打過仗,但沒吃過豬肉也該見過豬跑,跟諸位大將學也能學到不少領兵作戰的本事才是。

“啟奏皇上,微臣認為兵少不是我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果然,齊泰一開口就否定了黃子澄的看法。

朱允炆挑挑眉:“那你倒說說是怎麼回事?”

齊泰一恭手,朗聲答道:“因為朝廷用人不當,指揮混亂,給了燕賊可乘之機。”

朱允炆點點頭:“那齊大人認為朝廷現在該派誰領兵前去鎮壓?”

齊泰略微思索片刻,再次揚起頭,說出心中人選的名字:“長興侯,耿炳文。”

朱允炆聞言眉頭一皺,有些不放心。

耿炳文是明朝開國功臣,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也算得上一員猛將,一輩子打過幾百場戰役,敗績甚少。更重要的是,他頭腦靈活,做事沉穩,對朝廷忠心耿耿,從不居功自傲。這也是他為什麼能逃過朱元璋血腥的雙手,活到現在的原因之一。

對他的戰術功績,朱允炆是不否認的。但他已經六十五歲高齡,如此長途跋涉的征戰,他真的能夠勝任嗎?

黃子澄見他皺眉,忙出聲勸道:“耿老將軍雖然年事已高,但鬥志猶存,且身經百戰。老將出馬,相信一定可以馬到功成。”

朱允炆想了想,覺得這也有道理,於是點點頭,算是同意了黃子澄齊泰的建議。

翌日,朱允炆命朝中最有名氣的儒臣方孝孺寫了一篇詔令,詔告天下。上面說什麼“國家不幸,親人謀反。朝廷一再忍讓,卻導致燕王變本加厲,揚起兵禍,讓黎民百姓陷入戰亂,天地祖宗所不容。事到如今,朝廷只能派大軍鎮壓”云云。篇幅不長,卻處處指向朱棣,把朝廷說得極其無辜極其寬宏大量。

雖然不知道這些話百姓相信多少,但朝廷總算是給自己找了個出兵的合理理由。

公元1399年八月初七,長興侯耿炳文受封“徵虜大將軍”,率朝廷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朝北平進發。那陣勢,似乎讓所有人都相信,這一次定能將燕王朱棣一舉殲滅。

應天城十里之外的綿延山道之上,三人一馬,站在崖頂,看著官道之上那三十萬大軍,如同一條巨龍在山間氣勢洶洶,蜿蜒前進。

一身雪白道袍的老者捋了捋長及腰間的鬍鬚,搖搖頭,嘆了口氣,轉頭看向身邊的年輕人:“時候不早了,上路吧。”

那年輕人點點頭,轉身朝老道拱手行了個大禮:“道長救命之恩,高熾銘記於心,若有機會,定當湧泉相報。”

老道呵呵一笑,並不將他的“報答”二字聽進耳裡,只深深看他一眼,說道:“貧道只望公子能遵守承諾。”

“道長放心,在下一定盡力而為。告辭!”朱高熾說完,朝老道和一旁的小道士再次行了個禮,轉身跨上白馬,朝北平的方向,絕塵而去。

父王,我回來了!

作者有話要說:這字數可是兩章的份兒啊。本來想分成兩章來發的,可實在是覺得有些麻煩,反正寫好了,乾脆一章發了算了。親們看著也過癮,嘿嘿……其實最主要的,我還是想讓親們儘快知道熾兒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