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事,我的二孫子顧允淨,沒有繼承到家族的血性,一天到晚的書卷不離手,旁人都說,這是個天生的讀書料子,可我卻不高興,他像他姥姥家人,你還記得吧,我的岳父,可是一位很有知識有修養的大儒啊。
哎,我對孫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可他還是那樣。就是不愛練武,只愛讀書,讀的還特別好,我們這裡的人都誇他呢,我卻是不愛聽到這話,老顧家子孫讀書好,有什麼用處?
最近聽說,聖上在京城,開了上京國子學,我們這邊也有好學校,不過北地書院,終是比不得上京教學質量好的。咱家的爵位,該有三個名額的。這牲口愛讀書這毛病是改不了了,所以,哥哥就給他一個名額吧。再說,放著也浪費,你家也沒讀書的,如果可以也送小弟弟讀書吧,咱們都是吃苦賣命的,弟弟就好好的享福,反正咱們養的起。
我把二孫子這個孽畜趕回上京了,弟如今家住北疆,京城一直沒個屋子,就把這個小畜生託給哥哥了。哥哥看不順眼,只管大耳光呼他,您隨便打,打死我都說他活該!絕對不敢怪你,還要謝謝你。
最後,恭祝哥哥身體建康,祝願嫂嫂一切都好。
弟弟顧山拜上。
顧茂德讀完信,顧巖吧嗒下嘴巴,飄著說:“他這是誇耀他有個讀書的孫子,譏諷我呢吧?”
第三十三回
今上那隻鐵公雞難得捨得花錢;為了個好名聲終於下旨再開國子學;這事兒吧;說起來不大;卻能改變一票寒門子弟的命運,於是舉國上下同唱讚歌。
如今大梁國有十八個行省;簡稱郡,郡下面有州;州下面是縣。按照後世的眼光來看,這樣劃分是很有好處的,最起碼;不用一件事,蓋幾十個大公章。
如今各地,除了幾乎絕戶的那幾個郡,凡丁戶過萬的地方必須有官方辦理的官學,州里有學,郡裡有學。這些官方所辦的府學是傳承了幾百年的舊制,就連那些年戰亂,在平叛那幾年,這筆支出國家一直在付,一點都沒敢虧了讀書人,可惜的是功效不大,官學接受的學子是有基礎知識的,邁了讀書人門檻的童生。
對於老農民來說,識字這個門檻何其艱難!有學舍無學子,有學子,無有賺那一點點祿米的老師,那個地兒都有那個地兒的具體困難,戰亂,瘟疫,荒年,寒門子弟的道路走得越發的艱難。
說來慚愧,如今大梁國最好的學校不是國家的,而是世家的家學,這些家學,可是每個世家真正的精魄所在,一個世家,上百年一姓子弟的滋潤,各家有各家的本事,各家有各家的思想潮流,文化絕活更是多種多樣。
這種潤眼將世家的層次與寒門越來越開,當然,這也正常,如今打鐵的有個獨門的冶金手藝那也是父傳子,子傳孫的,沒得子孫也要招個上門女婿。
顧昭前世曾去旅遊過,他參觀過一個大墓穴,那導遊也介紹說:這地兒曾出土一柄千年前的寶劍,那寶劍原給倒塌的石俑壓著,後世人挖了墓,扶起俑,那寶劍原本是彎著的,可是自己卻彈回去了,這份冶金的技藝,現代是近年才研發出來,所以古人的智慧那是絕對不敢小看的,可惜呀,因為固步自封很多手藝便那麼隨著歲月絕了根了。
好比顧家,他們家就有專門的武學堂,有家裡不外傳的武術技藝,兵法,有幼年就陪伴在身邊的戰術老師,兵法教師,這個也是不對外公開的。就拿顧茂德那個麵人來說,別看他那樣,打顧昭十個不成問題。
所以說,一個貴族子弟,一個官吏的成長必然是在特殊的環境以及教育下成長成的,因此,傳說的胄子教育,第二步就是進入國子學。
國子學是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倒不是說它不如世家的學校,相反,國子學的師資力量是全國最強的,無論是講學的大儒們,還是它的硬體,國子學的校舍是京中第二大的建築群。
國子學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它是一個近似於權二代在走向社會之前,編織關係網的一個必然要走過的地方。這地兒除了收被各地推薦的,所謂的全國最聰明的天才學子,當然,這批人是考進來的。
還有就是,在適當的年紀要為子弟找恰當的符合身份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成長,這樣他們才不孤單,因此上國子學的名額有多難的就知道了。
國子學名額按照上京官員家裡爵位,逐級分配,顧山是外官,他的名額只能用於在職地區所辦的郡學,其實郡學也不錯的,老師都是全省最好的。不過,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整個梁國的紈絝子弟還是覺得,自己要背一個國子學的名聲,才夠撐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