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海船誤打誤撞尋到此島的可能性非常之低。
身下這座島嶼,既然同樣為堂陽季藏寶之用,就理論上而言,周邊環境應該與前一座小島是非常近似的,僅僅甬道短一些,也沒有多拴一頭猛獸看門的必要性。至於洞口地勢是否險要若乘船前來,放小舟駛近,則山崖是否峻高又能造成多大不利影響?
不對,洞中藏寶必然別有蹊蹺,否則堂陽季不會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他從虛空鐲裡取出食、水,先飽餐一頓,養了養精神,然後大致在島上轉了兩圈。這個島嶼貌似還沒有前一座來得大,但植被還是比較茂盛的,就氣溫來判斷,兩島都位於天垣大陸之南大陸東西兩側的洋流比較湍急,島嶼更少,就連海寇也甚少涉足大陸北側則氣候嚴寒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若無特殊情況,不至於真的光禿禿沒有可資人類存活的環境。
不過島上倒確實沒有淡水這個問題比較嚴重,雖說虛空鐲裡帶了不少,但若耽擱太長時間,自己仍然可能渴死。
大致瞭解了周邊情況後,張祿便返回藏寶的石室,把所有箱籠都開啟來,一寸一寸地仔細搜檢,最後果然在一口盛滿銀錢的鐵箱底部,摸出來一方並不算大的木匣。這木匣長一尺、寬六寸、厚四寸,金銀鑲邊,還掛著一枚小小的鐵鎖。七百年時光飛縱,事物大多有所改變,比方說很多銀錢都已經發黑了,至於鐵箱、鐵鎖,也都有生鏽的跡象。
但這難不倒張祿,伸手一擰,就把鐵鎖給揪掉了。然後小心翼翼開啟木匣,只見裡面是疊放得整整齊齊的一塊絹帛。攤開絹帛,竟有七尺見方,略一打量,已知端底果然啊,這是一件寶物,價值恐怕比滿室銀錢加起來都要珍貴!未完待續。
第六十二章、漏底
張祿從木匣裡取出珍藏的絹帛展開,大致一瞧,已知此物確實珍貴,然而他心說此事轉折還真是多啊,先以為“赤明符”所指藏寶,價值定不在“青景符”所藏之下,結果卻讓自己大失所望繼而發現了甬道中猛獸的遺骨,猜測別有珍貴之物隱藏在寶藏之中,果然被他發現了一方上鎖的木匣開啟木匣,找到這塊絲絹,然後又得再然而、但是一下
這絹帛儲存得很完整,展開來竟有七尺見方,上面以黑、紅兩色墨筆描繪了一副地圖。張祿曾在黎劍池的藏書中見到過天垣朝的總圖,繪製的精度和準確度,都不亞於十八、九世界的地球水平,所以他能夠一眼就瞧出來,絹上地圖最上方那條曲線,正是天垣大陸的南方海岸線。
如此說來,絹帛主要描繪的,必然是南海地理了。只見大大小小的島嶼星羅棋佈,某些島嶼之間還有虛線相連,應該是指成熟的航道。那些大的島嶼上,往往還簡單繪出地形,旁邊標註島嶼名稱,以及人名和數字!
那肯定是海寇首領或者集團之名,而數字則代表了海寇人數。堂陽季本來就是七百年前南海蠻寇中勢力最大的一支,極盛時黨羽上萬,戰船數百,相信他對各路依附者和競爭者,一定下過相當功夫去探查、瞭解,最終繪成了此圖。這並不僅僅是一幅南海地圖,更是南海海寇的分佈圖,其價值就好比智取威虎山中的“先遣圖”一般,真正是千金難換的至寶!
猜測堂陽季當年接受招安,欲將四島所藏全都進獻給朝廷,其中並不僅僅包括了大量財寶,以及武功秘笈、神兵利器等等,也包括了這張海寇分佈圖。天垣朝若是按圖索驥,大有機會將南海群寇一掃而空只可惜,因為背信棄諾,而且東西沒到手呢就先誘補了堂陽季,導致無論寶藏還是海圖都整整七百年不見天日,海寇之禍乃始終延綿不絕,直到最近幾十年才算略微消停一點兒。
然而金子埋得再久也總會發光,但這幅海圖珍藏了七百多年,卻根本無法再維持原有的價值了。那些著名於上的海寇首領,哪怕入了無人境巔峰的水平,這會兒也肯定連骨頭都爛光啦那些著名於上的海寇集團,也沒有數百年始終不滅的道理。至於海寇的分佈、數量,估計每十年左右就會有一次大的變動,更何況七百多年
就好比邁入二十一世紀以後,你再找到“先遣圖”,除了有點兒史料價值,可入博物館外,對於穩定東北局勢能起個屁的作用?曾經價值連城的寶物,時移事易,就徹底地變成了一張廢紙。
不過張祿又仔細想一想,這份七百年前的海圖倒也未必真的一錢不值。首先原本能夠吸引海寇入駐的那些島嶼,除非崩塌、沉陷,否則無論地理位置還是內外環境,到今天仍有很大機率適合人類聚居。那麼海上都有些什麼人呢?幾百上千年前是蠻族海寇,如今亦然則那些島嶼仍為海寇淵藪的可能性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