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榜樣的力量(5)

呂根澤後來的生活道路,與徐建春不盡相同。他畢竟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出名之後,他開始學習漢語,以後又掌握了漢文。1958年各地農村大辦農業大學,他進入延吉縣東成鄉辦的黎明業餘農業大學學習,1961年被公社黨委保送到延邊農學院深造,1961年拿到大學畢業文憑。在此期間,他在延邊農學院講師的幫助下,寫成《水稻栽培技術問答》一書,並且“進行了各種水稻育苗方法、水稻低產早熟和高產晚熟品種雜交、異種水稻雜交、水稻各種密植方法對比和水稻需水量調查等一系列的試驗研究活動,其中不少項已研究成功或取得一定成績”《呂根澤堅持參加農業生產和農業科學研究,由一個初中生變成具有大學水平的農業技術人材》,《中國青年報》,1960年11月14日。。他被聘為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特約助理研究員。他成為不同於徐建春的另一類典型:知識青年在農村成長為科學技術方面的專門人才的典型。

呂根澤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也有活躍表現,1960年也就是三年災害發展最為嚴重的一年,他曾代表他所在的海蘭生產隊,與後來的著名知青典型邢燕子展開“為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立功”的友誼競賽,這場只在報紙上轟轟烈烈,卻無多少社會反響的活動如今看來更像一臺只為演給人看的戲。此後也曾幾經風雨的呂根澤,成為延邊農業科學院的一名普通科研人員,直至如今。

楊明漢。他未曾像徐建春、呂根澤那樣耀眼,僅僅是當時宣傳的大批知青典型中的一個,但他的經歷是很有代表性的。

呂根澤出名之後,有了進行科學實驗的條件,有了入大學深造的機會,像他這樣的重點培養物件,要想“成長為”什麼人才都是不難的。可是,以“青年技術革新者”的稱號被樹立為全國知識青年典型的楊明漢,當年的道路就艱難多了。

楊明漢是廣東省羅定縣上池鄉田邊村人,出身於中農家庭。1950年考入廣東西江農業學校,1952年春因患腦病退學,回鄉參加農業生產。他說他從小喜歡田間,十二三歲就學會了種地、割禾等簡單操作,對回鄉生產並無多大牴觸情緒。他的家鄉是個貧瘠的半山區,糧食產量很低,他在自家的田裡搞合理密植,搞“人工降雨法”的實驗,還嘗試著改良土壤。1953年,他獲得了全縣豐產模範的稱號。

但楊明漢並不滿足。他深感自己缺乏科學知識,村裡也不具備搞科學實驗的條件,連最簡單的工具也沒有。同時,他也找不到供參考的理論書籍。於是,他決定先到廣州找個臨時工作,賺點工資,至少可以添置些實驗用的工具。他得到了廣州工務段党支書鄧漢的熱情支援,鄧漢為他寫了找省農業試驗場的介紹信,還發動工友為他湊齊了路費。下面是楊明漢自己寫的在廣州的經歷:

我懷著激奮的心情來到了試驗場。

接見我的是該場人事科的鄺湘同志。她簡單地問:“你到這裡做什麼?”

我拿出鄧漢同志的介紹信和以前他們場裡給我的鼓勵信,並向她說明我想學習些有關農業的科學知識。她打量了我一番,看我穿的一身農民衣服,就說:“我不認識什麼鄧漢同志,為什麼信內只蓋私章?”我說:“介紹信的信封上蓋有公章。”

她又盤問著:“你為什麼到工務段裡來?”

我又詳細地把自己在研究中的困難說了一遍。她心不在焉地聽著,最後搖搖頭說:“人民政府發給我場的經費,只供給我們使用,怎能抽一部分給你另外開支呢?我們也不能抽一套工具給你單獨試驗,你希望在我場學習,你帶來了生活費嗎?你怎麼不經過縣裡選派,自己就跑來了……工具問題不是技術問題,我們不能解決,好吧,就這樣吧!” txt小說上傳分享

榜樣的力量(6)

她既不好好看介紹信,又不好好聽我的解釋,也未請示他們的領導上,就這樣不由分說地把我拒絕了。我想,他們場裡在給我的信上,不是說“如果有困難,我們將盡最大力量幫助解決”,為什麼她竟採取這樣的態度呢?

我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了住處。我躺在床上,急得連飯也不想吃。

這時,鄧漢同志又來找我,他已看出我的苦悶,趕緊問我“結果怎樣?”我默默地搖了搖頭。接著把這趟不愉快的訪問詳細告訴了他。他想了一會兒,鼓勵我堅信黨和政府一定會支援我的,並叫我寫篇稿子給《南方日報》,要我“狠狠地批評她一頓”。

對,當天我就給《南方日報》寫了一篇批評稿。三天以後,未見迴音。鄧漢同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