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昭怔了怔,就笑,這位老先生,竟然要跑中國來搞無政府主義的試驗田,咱村裡的宗族長者就夠你喝一壺了。
邀請巴枯寧,本是想與俄國國內的民意黨等秘密社團接上頭。可現在,葉昭看著巴枯寧,眼裡漸漸閃過一抹深思。
殲滅俄軍精銳第17師是以快訊的形式與“克孜爾大捷”一起登上帝國各大報紙頭款的。
隨之還有黑龍江下游韓進春軍團攻克數座俄國人堡壘的戰報。
戰事剛剛進行了短短數日,帝國軍團便再一次為帝國贏得了戰無不勝的榮耀,以十幾萬北方熊的鮮血祭奠曾經被俄國人殘殺的同胞。
帝國民眾的激動可想而知,各大城市,都發起了遊行請願活動,數以百萬計的民眾走上街頭,高呼“皇帝萬歲!”、“帝國萬歲!”,甚至有一些新思想的民粹分子喊出了“打到莫斯科去!絞死卑劣的罪犯亞歷山大!”的口號。
全世界也沸騰了,突然爆發的中俄戰爭,就算對中國報以最樂觀態度的軍事分析家和政治家,也未想到中國人閃電般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極小的代價殲滅俄國十多萬軍隊,其中更包括俄國人的王牌師之一第17師。
歐洲第一大報《泰晤士報》以誇張的《不可戰勝的中國巨人!》為標題,對中俄中線戰事進行了詳盡的報道,其設在上海的中國通訊站的記者,更向帝國軍部提出了作為戰事記者隨軍的請求。
整個歐洲,一片譁然,上至貴族階層,下到市民、農民,都在談論這場遠在數萬裡外的戰爭。
甚至巴黎街頭賣火柴的小姑娘也知道了中國這個神秘而強大的東方大國。
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倫敦、巴黎等地由歐洲商人帶回去的如中國造相機、腳踏車等商品擺脫了無人問津的局面,
中國十幾年前便成立了以國家力量支撐的光學實驗室,自然碩果累累,歐洲國家,現今科技都是放任自流,私人的光學實驗室也有幾個,但效率也好,科研土壤也好,比之專項攻關的帝國皇家科學院光學實驗室自然是天壤之別。
很明顯的事實,中國相機的質量已經超過了倫敦聲譽最好的產品,用硝酸纖維做基片的柔軟、可卷繞的“膠捲”也令歐洲人眼界大開。
當化學家葉昭與帝國德裔光學家阿具一起在數年前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後,帝國的攝像鏡頭技術就得到飛速發展,隨之出現的還有活動電影攝像機等等。
當然,帝國光學實驗室的初衷自然不是為了發展完善照相機、電影等等技術,這些都是衍生產品而已。
不過現今東方和西方,因為交通所限,除非質量明顯高出一籌而且有著廣闊市場的工業品,否則運輸販賣得不償失,所產生的利潤還不及高昂的運費。
歐洲商人攜帶的少量工業品也只是運輸茶葉時順帶而已。
在帝國各大報紙報道“克孜爾大捷”的當日,蘇門答臘島大亞齊海域北百多海里外,出現了浩浩蕩蕩的俄國人艦隊。
在印度南安達曼島布萊爾海港經過休整補給的俄國艦隊,黑壓壓的掠過海面。
這枝艦隊集結了俄國波羅的海等艦隊的鐵甲艦,除了必要的防衛力量,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來與中國人決戰。
俄國艦隊總指揮官格里戈裡?伊萬諾維奇?布塔科夫,海軍上將,同時也是俄國汽輪裝甲艦隊戰術的奠基人。
九年前,他發表了《蒸汽艦隊戰術摘編》一書,七年前,又發表了《蒸汽艦隊戰術新編》,一舉奠定了俄國海軍裝甲艦戰術先驅者的地位。
布塔科夫上將所在的旗艦彼得大帝號,排水量7000餘噸,勉強可透過蘇伊士運河。
兩座305mm雙聯前裝炮塔裝在桌臺狀的中央船樓前後中線上。鐵製船體水線裝甲帶為厚559mm的木材,兩面鑲厚178mm的鍛造裝甲板;動力為機車型的燒煤鍋爐,蒸汽機功率5250馬力,兩軸推進,航速13節。
雖然聽聞中國人的萬噸級戰列艦已經下水,但距離真正竣工應該還有一到兩年。
布塔科夫堅信,如果不趁現在給予中國海軍致命的打擊,那麼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俄國海軍將再沒有在中國海一帶威脅中國人的力量。
“彼得大帝”號,本來應該設計為萬噸戰艦,但因為中國人現時的威脅不得不令俄國海軍部加快鐵甲艦生產速度,萬噸計劃暫時擱淺,彼得大帝號作為六千噸以上的主力艦匆匆的排上生產日程。
戰勝中國海軍,深入中國海將廣州剛剛下水的萬噸戰列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