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前 言(1)

“我再也沒有嘴了,再也沒有臉。”杜拉斯的最後一本書是這樣結尾的。那本書由一些片言隻語構成,是從瑪格麗特的黑夜中挖掘出來的。那是在1995年8月1日,下午。前一天,她曾大聲地問:

“誰知道我的真相?

如果你知道,那就告訴我。”

她是這樣跟揚?安德烈亞說的,她喜歡跟揚說話。揚既不肯定事情是否會以這樣的方式發生,也不敢肯定他在這種悲哀的儀式中,根據這種斷斷續續的語句整理出來的東西就是杜拉斯的原意,他甚至不敢肯定杜拉斯真的會在這部作品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但說到底,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全在這裡了》,這個乾巴巴的書名,如同書中互不連貫的文字一樣,在此表明,秘密是不可能揭開的,時間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所以說,直到最後一刻,杜拉斯“仍然什麼都沒做,僅在等待那扇門關上”。但她的作品的偉大之處,恰恰就在這種了不起的等待之中,她創造了張力,揭示了這種新的“心情間歇”。那種富有創造性的歇斯底里的狂怒,使她成了20世紀行文最冗長的作者之一,無法面對自己的真相。她最多隻能在墨水的黑海里潛得更深的時候,能隱約看到:洛爾?V?斯泰因的瘋狂、亞洲殖民地的疲憊、電影《印度之歌》的聲音……

但是,由於不得不自我消失——“我與海藻一同消失”,她在同一本小書中承認——她只能接受這種虛榮的探索,她最喜歡的詩人波德萊爾1也曾進行過這種探索。

誰是瑪格麗特?杜拉斯?她的地位何在?

許多素材不知疲倦地重複,展現在她的作品中,越來越難理解,讓人難以看清她的面目,相反,使她處於一種玄奧的悲劇性的反光中。毫無疑問,瑪格麗特?杜拉斯的作品,表面上儘管很脆弱,而且越來越散亂,但它們訴說著分離的巨大痛苦(“我不再和大家在一起了”,她說)及其必然後果:為聚合而努力。

照片當然有助於瞭解大家都在探尋的秘密和真相。這些照片,本來打算編成一本家庭影集,或者是“絕對形象”,杜拉斯曾決定和兒子烏塔一起來完成,但後來為了寫《情人》被放下,如今結集在此,其中的大多數照片都未曾發表過,它們很好地道出了她的內心真實。交趾###2的照片,儘管表面上其樂融融,家庭和睦,作者是把它理想化了的。寫作能夠讓她回憶起她喜歡過的人,儘管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而互相仇恨,各奔東西,關係像“石頭”一樣無情。在這些照片中,有一些總在看著她,離她的書桌不遠,在她的床頭。她把它們像拼圖一樣貼在一起,當作她所寫的故事的線索,當作想象的支柱,當作氣候和氣味的跳板。

這些各種各樣的照片,拍攝於戰前到20世紀90年代的幾十年間,不管是沾沾自喜還是心灰意冷,也不管是拍電影的艱辛還是自我侵害,是在諾弗勒堡和朋友們或孩子們一起度過的短暫的快樂時光,儘管它們所展現出來的東西都不可避免地有些死板,但在很大程度上讓人看清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性格。這些照片都是她的朋友或兒子拍的,反映了這位作家的另一面。如果說其中的不少照片沒有掩飾她常常處於的那種難以忍受的被拋棄的狀態(在大家所熟知和“正式”的照片中,這種狀態如此明顯),它們卻讓人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杜拉斯,與她建立一種更加親密的關係,更深地瞭解她。她懂得如何與讀者建立這種默契。文字的空白和缺失,直觀而隨意的方式,頑強地探索搖擺不定、像大海的運動一樣變化多端的自我(她很喜歡從特魯維爾的黑巖公寓的視窗察看大海的變化),好像被這些在我們眼前來來往往的日常生活的照片所填補了,被它們不連貫的美所填補了。

故事結束於1996年3月的那場暴風雨中,結束於蒙帕納斯墓地的一條橫向的小路上。在這之前,她的讀者和她真正的朋友們曾湧向聖日耳曼大教堂。她的棺材很小,就像小孩的棺材,在《印度之歌》久久縈繞的音樂聲中,被抬出了教堂。

。。

前 言(2)

作品從那裡開始了它秘密的行程。誰也不知道殘酷的時間會給作家們的回憶和作品什麼命運。然而,必須相信,那個如此賣力地擴大詞彙的能量,讓它們變成語句的女人,會得益於寫作的。因為她在世界的汙穢中,總是把寫作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為講述“無法講述的東西”而寫作,為理解生活而寫作,“沒有別的,除了它——生活。”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寫作的場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