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何其不公!
我九黎部族,為何要永世經歷此種磨難?
卷十一塑國築鼎 第261章 沃野陽春
陽春三月,萬物復甦。
位於成都盆地的一片新田裡,一道道四橫八豎的田坎將田地圈起,一條丈寬的水渠從田地之旁的公路旁流過,將帶著寒意的涓涓春水送入這新田的田間地頭。
“老鄉們,可瞧好了!”一個身穿黑色制袍,頭戴吏冠的青年人此時正站在一塊水田裡。見他將黑袍的下襬栓在腰上,腰下穿著一條灰色的窮褲,足上卻穿著一雙外形有些怪異的長靴。這長靴的皮毛在裡,外邊卻是塗上了一層漆黑的樹膠,似乎是用於防水的。再看他手上拿著一束嫩綠的禾苗,正在演示如何密植插禾:“這種新稻,可是咱君上費了千辛萬苦方才得來,今年只有十畝良種,一顆禾苗可都不能荒廢了。按照規制,每間隔一尺插一穴,每穴三苗,苗株根莖需入地一寸扎牢。”
青年官吏的話才所完,水田邊上站著的一群農人卻是齊聲鬨笑起來,一個上了年紀的老農人笑道:“縣令大人,這莊家我等在楚國侍弄過,不需這等費心。以往開春,我等都是在地裡犁開溝壑,直接撒上種子便成。”
青年縣令一面禾,一面卻是笑道:“諸位都是老農人,可這種子卻是不同以往,按照君上和特使衛大人的說法,這新品種的水稻可比楚國土生稻穀要高產,產出的稻米口感也好,自然要精貴一些等種了這一季嚐了味道,便也就知道了。”
農人群中立時有人問道:“縣令,你是可嚐了味兒?”
“嚐了!”王縣令著直起腰來,一臉陶沸的道:“去年歲首,下官去咸陽述職時,君上命人煮了十斤讓我等官員品嚐,下官遊學時也嘗過楚國的稻米,可嚐了此種稻米後,便覺得楚國的稻米,根本就是……”
一個來至隴西的老民王縣令閉目咂舌自然急叫了起來:“是個咋?”
“味蠟!”王縣令閉目答道。
“嚼蠟?”著在這個回答。農人們卻都樂了。一些未曾嘗過楚國稻米地隴西移民更是低聲向楚國地移民詢問起來。也有人說道:“王縣令休要說笑白米吃起來雖然不如粟糧和麥面。味道跟點火地牛蠟卻扯不上半點干係。”
王縣令聞言當即笑道:“下官失言蠟不過是個說辭。此種稻谷地味道當真不錯。長成了這一季。眾人都可親自嚐嚐。”
“好咧!”農人們都是齊聲應道。
也在這時。一支馬隊卻是從這條鄉村公路地一頭馳來。黑衣黑甲地騎士策動著強健戰馬疾跑起了一股老大地塵土。一個眼尖地農人打眼一望。便喊道:“王縣令特使大人地旗哩!”
未等眾人做出反應。負責開路地斥候便以奔至近前人喝道:“前面何人。為何在此聚集?”
一個青年嘴快張口便答道:“我等是沱縣地農人。正在看縣令王大人插稻哩!”
這番問答,恰好叫後隊跟上來的一雙白衣男女聽了,白衣的男青年聞言一笑,向身旁的白衣女子道:“沱縣王允極善農事,去歲君上將中南香稻的種子交予此人,命其試種。”
白衣女子聽了點頭道:“在咸陽時,也曾聽義兄提過此種稻谷,說是產量雖然比不得小麥、高粱,但在南方地區種植,長勢極好,與民充飢不成問題,穀糠~可作家畜飼料,用途廣大。只是稻種有限,不知何日才能在秦地推廣開來,看來這沱縣的試種極為關鍵。”
“良妹所言極是……”白衣男子笑道:“看這王允,倒也勤勉。”
這二人,一個正是巴蜀特使衛鞅,另一個卻不是別人,正是國君嬴無敵的義妹王良。正說話間,沱縣的縣令王允自然放好手中禾苗,上路來見:“下官沱縣令王允,見過特使衛大人。”
衛鞅當即和王良翻身下馬,衛鞅搶上一步,一把捉著王允將他扶起,卻是尋過他的手掌翻開一看,又關其面色,卻是皺眉道:“王縣令,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本為至理。若不愛惜身體,如何忠君之事,為國分憂。”
原來這王允連日操勞谷種之事,又親自下田勞作,一雙大手竟是生滿凍瘡,開滿裂口。再看他面色烏青,一雙薄唇顯出紫,竟是涼寒入內的跡象。當下也不由王允辯說,衛鞅便讓人就在路旁鋪上毛氈,讓衛士取出隨軍攜帶的簡易爐灶鍋盞燒起薑湯來。而後衛鞅見路旁水田還有數壟的禾苗未曾插下,當即也不顧王良、王允和鄉民農人的阻攔,紮起長袍,套上防水氈靴下田插起禾苗。有了衛鞅這個秦國的特使大人起模範帶頭作用,誰人還敢站在一旁觀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