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到投籃的地方,只好哈哈一笑,握手言和。球賽沒有贏,大家也挺高興。李庭桂主任說:“這是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可是,樂了沒多久就樂觀不起來了。

1942年,華北遭遇了大旱災。八個多月沒下雨,土地龜裂,水渠乾涸,冀南近九百萬畝耕地未能播種,春苗枯死,夏季絕收,到了秋天仍然是荒蕪一片,全區一半以上的村莊成為無苗區。

剛開始,大家還沒有感覺到事情有多可怕。冀南這裡的自然條件不錯,是傳統的農業富庶區。俗話說“金南宮,銀棗強,叫花子不肯吃高粱”,連討飯的乞丐都要吃饃饃的地方,餓肚子的情況很少見。

在冀南,八路軍不設糧食倉庫,公糧就存放在老百姓的家裡。如果有“公家人”來到村裡,鄉親們就趕緊把麥子磨成面,提供吃喝;幹部則如數付給糧票,用糧票就充抵公糧。

軍糧是隻計數量不分種類的,可老百姓一則愛護八路軍,二則也愛面子,如果有饅頭,絕不會拿窩頭招待子弟兵。八路軍吃乾的,老鄉們自己喝稀的,還要出門去炫耀:“我家今天吃白麵饃饃,每個足有海碗大,裡面埋著大紅棗……”

開始休整的時候,騎兵的定量是每人每天一斤十四兩,沒過幾天就降為一斤半(當時是用一斤等於十六兩的老秤);月初的時候,傷病員的“休養餐”是每天兩個雞蛋,月底就變成了一碗麵條。儘管標準降低了,老百姓還是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慰勞八路軍。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