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是隋朝的時候,日本的某太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的自稱,他們稱呼自己為“日出之國”,是為“日本”,而稱呼當時的大隋為“日落之國”,其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一覽無遺,但是大概除了正式的官方稱呼中偶爾可以看見這個稱呼以外,大多數時候,不論是大明朝廷還是民間,稱呼他們,還是沿用古人的老稱呼,是為“扶桑”。
料想,以大明人天朝上國的心態,大概還是很看不起這種給自己臉上貼金甚至連國名都不在乎的行為的,大明人心裡應該這樣想的:你們也甭給自己臉上貼金了撿好聽的說,咱們知道你是個什麼來路,扶桑就扶桑唄,以為幾百年過了,換個名字咱就不知道了麼,還不是一群島民一群蠻夷而已嘛!
至於“倭寇”這個名字的來源,已經不可考了,“寇”的意思自然是強盜,而稱為他們為倭寇,大概是扶桑人自稱自己為“和”族,以訛傳訛,到了煌煌中華上國,最終變成“倭”這個和“和”讀音相似的字了。
但是,不管是和族也好,倭族也好,在大明人看來,這些人,當真的對“蠻夷”二字,名至實歸。
商人們眼界還開闊一些,知道在扶桑,基本上什麼都缺,衣料之類的絲、絲綿、布、錦繡、紅線;日用器物類的針、鐵鍋、瓷器、漆器、女人脂粉;還有藥材類的川芎、甘草;書籍類的佛經、醫書及四書五經;原料類的:水銀、硝石等等,所有的這些玩意,只要運到日本,那就是數以十倍計的暴利,沒辦法啊,這些不管是衣料還是日用器物,對當時的扶桑來說,這活脫脫的全是高科技啊,尼瑪,再折騰一百年,他們也做不出來,至於書籍類的,就更好理解了,這是先進文化,從隋唐扶桑人不怕死人一樣的派和尚東渡看來,他們所圖為何,還不是為了這些先進文化,後世有偉人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學得先進文化,就意味著獲得先進的生產力,從這一點看來,這日本人中,倒也是有明白人。
水銀,硝石之類的,就更好說了,就那麼巴掌大一個島國,你能指望他地大物博不成,這沒有的東西,那就得從外面買啊,好在老天爺總算沒徹底歧視他們,在扶桑,金山銀山還是不少的,這讓他們買東西的時候,總算沒有支付力出現瓶頸的事情發生。
但是,沿海的普通老百姓看到的扶桑人,那就是另外一個角度了,這些扶桑人,算了,還是直接叫倭寇吧,總感覺叫扶桑人好像也在給他們臉上貼金一樣的。
這些能夠到大明沿海來的,能有幾個正經貨色,日本島上幾十個大名,狗腦子都打出來了,這戰敗的武士,找不到主家的浪人啊,甚至開小差的逃兵啊包括不想老老實實的種田的好吃難做鬥兇耍狠的傢伙,一股腦的都下海了,這些傢伙除了一把子力氣和不要命的性格,基本上就剩下不了什麼了,指望他們老老實實和沿海的百姓做生意,他們也得拿得出東西來啊!拿不出來,那自然只有搶了!
偏生這些倭寇的品位在大明的官員百姓看來,簡直是低到髮指,這些傢伙,簡直是見到什麼搶什麼,就沒有他們不要的東西,哪怕是窮苦人家煮食用的瓦罐,他們也搶去當寶貝一樣,沒辦法啊,青瓷技術他們還得過幾十年才從大明偷師到呢,這些玩意,拿回扶桑,一樣可以賣到好價錢。
總之,這就是一夥乞丐,一夥很兇惡會殺人的乞丐!這就是眼下沿海的百姓對這些倭寇的觀感。
這次的倭寇侵襲的縣城,是福建興化府的莆田縣。
七月下旬,有海船在莆田江口靠岸,船上有六十幾個“髡頭鳥音”的怪人,帶著槍刀弓矢,沒有火器。當地的備倭衛所接到訊息後,迅速派兵百餘人圍了上去,船上的這些人,看到大明全副武裝的官兵,沒敢妄動,帶隊的把總詢問其來意,卻苦於言語不通,這個時候,船上突然冒出一個懂得漢字的人,於是雙方開始用紙筆交談,那人在紙上寫道:“吾日本人也,來自吾地,以失舵,願假糧食,修吾舵,即返。幸無吾逼,逼則我爾死生未判也。”
這沿海備倭衛所,接到倭寇襲擾的訊息,也不是一起兩起了,這樣的話,不管這帶兵的把總信不信,這要麼就立刻勒令他們出海,要麼就嚴加防範,這才是正確的處置辦法。
可惜的是,從甫田這備倭衛所建立起來,他們還真沒有和倭寇真刀真槍的幹過,至於那些被倭寇襲擾的沿海訊息,對他們來說,似乎遠的好像的另外一個國度的事情。也不知道這帶隊的把總是怎麼想的,居然就信這一番鬼話,而且,在船上的人拿出的真金白銀面前,居然還派了一半計程車兵回縣城,為他們籌集糧食去了。
而海邊的百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