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戰時已全部建好股役。漢娜帶到納爾維克的海軍中,大多數是以這兩個型號的驅逐艦為主。
而ZIV型驅逐艦是德國海軍走驅逐艦大型化路線,噸位繼續膨脹的產物。該艦標準噸位一口氣增加到了兩千八百噸。其主力武器除了魚雷外,還安裝了5門155毫米50倍徑火炮,其中前主炮是雙聯炮塔,其餘3門炮分裝在3個單聯炮塔中。但同樣的,因為重心過大的問題,航試時搖擺嚴重——主要是前主炮雙聯裝設計過於地笨重。
所以只造好第一艘下水後,餘下的就放棄了這個設計。後續艦型取消了過度笨重的雙聯炮塔,全部改為四座單聯裝155毫米炮以降低重心。
這個型號德國海軍戰前計劃建造八艘,編號排到了Z44,戰爭爆發時這個型號的驅逐艦已造好六艘服役,到1940年二月時,餘下的兩艘也已完成。
和歷史同期相比,德國海軍1934年後新下水的驅逐艦數量上要多了十四艘左右。林漢現在寄靈的,就是剛剛下水服役還不到半個月的編號為Z44的驅逐艦。
跟著林漢進入納爾維克水道的,皆是IV驅逐艦,這也是目前德國海軍現役驅逐艦中火力最為強大的型號。
這四艘驅逐艦在林漢的引導下,避過英國人佈下的水雷陣,趁黑進入納爾維克水道。而英國人事先布在水道兩側的炮臺、炮兵陣地、隱蔽的陸基魚雷發射器,早在他們進入之前,就被沙恩姐妹艦上的406毫米主炮打出的爆破彈一一摧毀。
四艘IV型驅逐艦如入無人之境般,一路順順暢暢地湧進水道,其間也不停地發炮,摧毀戰列艦炮夠不著的死角位置倖存的英軍的火力觀察哨,隱藏的小型魚雷艇之類的小目標。在林漢的感知力的範圍內,這些自以為藏得很好的“小目標”根本就無所遁形。
在納爾維克彎曲的水道里,四艦一氣前進了二十多公里這才停了下來,然後在某個較寬的水灣裡拉成一線,四艦驅逐艦上共十六門155毫米的艦炮一齊轉向東北方向。
十餘秒後,那座雷達站附近,正在觀看遠方炮擊的英國士兵,突然聽到了極刺耳的尖嘯聲正撕破夜空向他們迅速逼近。
“這是什麼聲音?是炮擊!”
被尖耳的尖嘯刺激了的喬克中尉,本能地趴在了地上,從聲音上判斷,他聽出這是六英寸左右炮彈破空的聲音。
納爾維克地區交通很不方便,這座雷達最初設在這裡純是因為“貪圖方便”。當時皇家海軍還擁有挪威海的絕對制海權,架設雷達時英國人根本就沒有想到德國軍艦會有膽量如此地深入納爾維克水道對其展開炮擊。
他所在的這座雷達站的位置,距離水道只有十五公里遠,恰好在德國驅逐艦的打擊範圍內。
趴在地上的喬克中尉,感覺到大地在劇烈地震動著,他的耳膜早就被不斷地響起的轟鳴震得失去了聽力。喬克中尉看到一團團巨大的火光不斷地在雷站附近綻放。大概有十餘門六英寸(大約相當於152毫米)左右的艦炮在朝這座雷達站開火。起初這些火炮瞄準方位偏離得較大,誤差超過了三百米,但是對方的炮手象長了眼睛知道這兒的落點似的,第一波炮彈落下後不久,修正了射角之後炮彈就已將落點修正到了不足五十米的誤差範圍,而到了第三波炮擊時,炸起的火光已將雷達站完全覆蓋。
三分鐘後,炮擊結束,雷達站連同邊上巨大的天線探測罩,皆已被完全摧毀。正在雷達站中工作的雷達兵也是凶多吉少。
喬克中尉因為距離較遠,幸運地活了下來。目睹了炮擊全部經過他的,判斷出共有十六門六英寸級別的火炮在朝這裡射擊。懂得一點炮兵知識的他,知道這種艦炮的射程大概在十五到二十公里之間,但是在黑夜裡,在陌生的地點,德國人能打這麼準,肯定附近埋伏著德國偵察兵在給他們提供校射資料。
“該死的女表子!”
炮擊結束後,喬克中尉從地上一躍而起,他這才注意到,先前自己所在連隊的軍營,同樣也遭受到了德國艦炮的精確打擊,軍營內計程車兵死傷慘重。
而他身邊那些和他一起“觀望”的二十多名英軍士兵,由於位置較好,離雷達站較遠,而德國人的炮打得太準,倒是幸運地逃過了一劫。
“目標確認摧毀,全艦隊轉向,退出納爾維克水道。”
除掉了這個眼中釘後,林漢立刻下令四艘IV型驅逐艦退出納爾維克港,和在港外主力艦隊會合。而後林漢所在的Z44驅逐艦和少量艦隻暫時留了下來,而漢娜則帶德國海軍大部分主力艦隊西進,準備連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