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65部分

般,吹走了暴露在地面上沒有固定裝備,在防空洞門口,麥克阿瑟看到他心愛的吉普車被衝擊波掀翻在地。

而被核爆摧毀的岸上油庫裡飛濺的航空燃油,則在所到之燃起一片大火。站在防空洞門口朝港口望去,港口水面上,軍艦上,到處都是飛濺的汽油燃起的大火。

“上帝啊,那五個擁有邪神的國家,他們也擁有了上帝之劍嗎?真是太可怕了!”

發出這聲感嘆的,是正在蒙大拿號戰列艦上睡覺的海軍司令官哈爾西。

由於離爆心較遠,加上陸地阻礙,美國太平洋艦隊在這一擊中遭受損失微乎其微。主要損失是一些值班的水兵在核爆時恰好望向核爆方向,被強光刺傷眼睛導致失明。此外在隨後到來的衝擊波中軍艦劇烈地搖晃對艦上的設施產生一定的破壞,一些搖晃強烈的軍艦上,正在睡覺的倒黴水兵掉下床摔傷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飛濺油火落到軍艦上,產生一些小火災。

這些都不致命,但真正致命的是,這次十萬噸級別的核爆之後,不光是阿圖拉島,就連停泊在港內的軍艦,他們所搭載的電子裝置遭受了嚴重的損壞。

艦上搭載的無線電臺,晶體裝置幾乎全部報廢,只有部分落後的舊式電子管裝置還能使用。而艦上的雷達在這一擊下,也多有損壞。而原子彈爆炸造成的電磁紊亂,也讓少數還能正常工作的軍艦雷達上盡是雪花,根本無法起到預警的效果。

EMP,即電磁脈衝,這是一種物理現象,電磁脈衝主要用於破壞敵人的電子裝置,核彈爆發時產生的電磁脈衝,對電子裝置,尤其是電晶體電子裝置能產生極大的傷害燒燬效果。不僅僅這些脆弱的電晶體電臺和使用電晶體的裝置,不少軍艦正在工作中的發電機線圈,也因為核爆衝擊的EMP衝擊造成的過載而損壞。

“立刻給其他軍艦發電,我們遭受到了敵人的核打擊,港內的軍艦必須儘快全部疏散。”

意識到自己遭遇核攻擊後,哈爾西立刻在第一時間命令港內的軍艦疏散。可是這道指令要傳達下去,立刻就遭遇了“艦上電臺全部損壞,無法使用”的問題。幸運的是,蒙大拿號戰列艦由於泊位離爆心較遠,艦上的發電機還能正常工作,靠著探照燈的燈光訊號聯絡周圍各艦,總算將指令傳達了下去。

只是,用燈光傳訊很浪費時間,而龐大的艦隊停泊在港口,要緊急啟散疏散,不花上幾個小時的時間根本不可能做到,而在通訊被嚴重破壞的時刻,需要消耗的時間就更多了。

過去的幾年裡,德國方面一直有意地在向美國廉價地拋售大量的電晶體電臺成品和零散的電晶體制品。這些輕巧、穩定、能耗低,維護方便的電晶體裝置極受美國軍方的歡迎,多年下來,幾乎所有的軍用電臺都是晶體裝置,而軍用的雷達上的零件,同樣也有大量從德國進口的電晶體制品。

核爆產生的EMP是電晶體裝置最大的殺手,漢娜在多年前就埋下的暗子,終於在這一刻圖窮匕首現。

只有部分沒有開機,同時又距離較遠的軍艦上的電晶體裝置在這場核爆中逃過一劫,但這並不包括哈爾西所在的旗艦蒙大拿號。為了和外圍艦隊取得聯絡,哈爾西將軍不得不放棄旗艦,搭載小艇,轉移到附近電臺還能正常工作的軍艦上。

但這依舊要消耗時間,而時間在這個時候是最寶貴的。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凌晨三點二十五分,在遭遇核爆後第四十分鐘,蒙大拿號上的通訊兵總算找到了和其他軍艦透過無線電聯絡的方法:艦上有水兵在混亂中突然想到倉庫裡還有存放著被淘汰的電子管電臺,本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通訊兵們從角落裡找出那個已被打包封存,落滿灰塵的電臺,一番除錯,更換了一些零配件後,又折騰了近十幾分鍾,總算恢復了無線電通訊聯絡。(注:老式的真空管電臺,放著不用,電子管也容易失效損壞的)

而這個時候,哈爾西剛剛將他的司令部轉移到附近的一艘巡洋艦上。當哈爾西正在猶豫是不是要返回旗艦時,巡洋艦上的通訊電臺送來一份電報,是來自兩百公里外,最外圍警戒艦隊的電報:內容是核爆發生前三分鐘,外圍艦隊發現在西北方被重點監視的科曼多群島方向,出現了大量的雷達訊號,疑似是從那兒的蘇聯駐島機場上起飛的飛機。

當時這些飛行目標在外圍艦隊的警戒雷達上暴露出後不到分鐘,對手就大量地空投鋁箔幹攏帶,干擾了雷達的監視。

一年戰爭後,美國方面吸收了英國人和本國太平洋海戰慘敗的教訓,花了大力氣在新式雷達的研究,併成功地開發出變頻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