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處頂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環視眾星拱月般環繞在周圍的其他戰艦。
兩艘標準噸位三萬噸的翔鶴號和瑞鶴號航母,兩艦載機在95~100架之間,就單位造價而言,包括武藏號航母在內,這三艘能以超過三十一節的高速行駛的航母其每噸製造成本都超過了大和號戰列艦。
從外型上看,這三艘航母都帶有濃重的“齊柏林”風格。在李華梅的建議下,日本艦船設計師在設計之初透過李華梅得到了大量關於齊柏林級航母的設計經驗和思路,甚至還和德國人進行了艦船設計的圖紙交換。翔鶴瑞鶴雖然和歷史上聯合艦隊的航母同名,但無論效能還是造型早已是完全不同的兩艘軍艦了。
為這三艘新銳航母護航的,還有另外三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這是一戰時代的遺物,不過其超過三十節速度倒是能跟上高速航母伴隨作戰。
除此之外,周圍還眾星拱月般地隨著十艘驅逐艦和四艘防空巡洋艦,以及十艘客、貨混裝輪船,船上搭載著整個三個師團的日本士兵及其裝備。
這支龐大艦隊的目的地正是位於馬來半島最東端的新加坡。
過去的五十多年裡,日本聯合艦隊每次出動,被其護航的艦船上載著軍隊時,去所在的目的地執行的任務都是不折不扣的“侵略”任務,但這一回卻與眾不同。
他們是應英國政府的邀請,依照《第二次英日同盟》條約的規定內容,前往馬來半島相助“盟友”,執行“抵抗赤色瘟疫漫延”的“正義”任務的。
無論是日本聯合艦隊的官兵,還是他們護航的客輪上搭載的“陸軍馬鹿”們,都對這個任務充滿欣喜,其中又以聯合艦隊中諸多知道真相的高官們心情最為喜悅。
自以為聰明的英國人,正在做著開門揖盜的蠢事。
1940年三次挪威海戰後,隨著海軍實力不斷地恢復,整個日本帝國上下早就對東南亞虎視眈眈,野心勃勃地策劃著入侵事宜。英國人為了東南亞的“力量均衡”,主動地引日本海軍進入,簡直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馬來半島距東南亞重要的產油基地蘇門達臘僅有一條狹小的水道間隔,日本不是產油國,石油完全依賴從外國進口,早就對這裡垂涎三尺。日本軍部得到英國人主動邀請他們派軍助戰電函後,無論是天皇崇仁還是日本首相,當時無一例外都忍不住大笑出聲,高呼天助我也。
五月初,日本得到了英國人“助戰”的邀請函後,早就暗中磨刀霍霍的日本三軍全面動員起來。六月份準完畢後,這時歐洲西線的陸地戰役也已達到尾聲,英國人於十七日確認法國政府即將和德國人簽定投降協議後,再一次急不可待地催促日本人出兵。
日本官方表面上裝出不急不躁的模樣,暗地裡卻加快動員速度。到十九日深夜,三個師團的日本兵在夜半人靜之時,悄悄地在日本南部的鹿兒港上船,然後在聯合艦隊幾艘新下水的戰艦護航下,浩浩蕩蕩地駛向位於馬來半島東端的新加坡。
此時的大和號戰列艦,雖然已具備下海炮戰的能力,但實際上整體工程完成度約在96%左右,內部還有一些細微細節的小地方需要調整,正常情況下,他最少還要再經歷多次試航和除錯,花上兩三個月的時間後才能正式進入海軍服役。
不過時間不等人,除了李華梅,在日本誰都沒有想到英法兩國會在西歐戰場如此快地完蛋,更沒有想到會遇上天上掉餡餅般,遇上英國人主動邀請日軍進入馬來半島的“好事”。
為了威懾那兩艘停泊在新加坡的美國戰列艦不做異動——為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和亞利桑那號戰列艦。聯合艦隊決定派出全部新銳新造的戰艦參予此次出兵行動。於是尚未全部完工的大和號戰列艦,和還需要進行人員艦隻磨合的三艘航空母艦,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主力明星一起登場。
之所以讓大和號戰列艦這麼早地將真身暴露在世人面前,完全是李華梅的意見。在李華梅看來,一旦大和號戰列艦出現在世人面前,其違反《倫敦海軍條約》的超大噸位設計以及巨型艦炮,必然在英美,尤其是美國引發新一輪的風暴。
受到大和號戰列艦的刺激,美國人很可能將歷史上流產的蒙大拿級戰列艦也擺上船塢,造成點錯科技樹。
此外還有另一個可能:現在依阿華級戰列艦還在圖紙設計階段,受此刺激,美國人也有可能直接停建依阿華級戰列艦,換之以蒙大拿級。
無論美國人做出哪一種選擇,都是李華梅想要看到的。
太平洋戰場是航空母艦的天下,這是被歷史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