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8部分

和國的基礎還不過紮實。別的不說,由紀估國發起的產業結構調整在2015年的時候才進行了短短2年,而要完成整個改革,至少需要20年。事實也確實如此,直到2033年左右,產業結構調整才全部完成,共和國由初級工業國成為高階工業國,正式步入發達國家行列(按照高階工業與科技實力計算)。作為共和國最偉大的國家領導人之一,紀佑國不可能不清楚共和國的國情,肯定不願過早發力。從僅僅一年之後的東海戰爭來看,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引爆第四次印巴戰爭的不是共和國,而是美國,因為這是打擊共和國的辦法,而且是最直接的辦法。

有了一個不太好的開端,共和國的前進道路變得異常艱險。

由此出發,就不難理解,原本屬於區域性衝突的東海戰爭,為什麼會發展成為一場對全球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地區戰爭,並且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為接下來爆發全球大蕭條奠定了基礎。原因很簡單,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紀佑國不再被動應對外來威脅,而是透過積極主動的進攻來扭轉局勢。甚至可以說,透過金融戰爭引發金融海嘯,再由金融海嘯導致全球大蕭條都是紀佑國的“傑作”。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全球大蕭條對產業構調整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導致趙潤東上臺之後,不得不採取適當收縮的防禦戰略,但是從整個國際局勢來看,大蕭條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影響更大,此消彼漲之下,共和國肯定從中獲得了不少好處。事實上,正是21世紀最大的經濟危機為共和國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並且產生了新的世界格局。

可以說,紀佑國最值得稱道的能力不是政治手腕,而是戰略眼光。讓趙潤東上臺,似乎是在王元慶上臺前的過渡,實際上,則是必須走的一步。換句話說,就算王元慶的年紀大10歲,在2017年的時候能夠出任國家元首,紀佑國也不見得會讓王元慶接班,讓趙潤東過渡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原因很簡單,王元慶太有理想了,在2017年到2027年之間,共和國的主要任務是應付大蕭條帶來的壓力,並且藉助大蕭條產生的影響提高國際地位,肯定不能像王元慶做的那樣,用幾場大規模戰爭來改變世界格局。讓趙潤東上臺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共和國在相對平穩的狀態下積蓄實力。事實上,趙潤東做得並不出色,或者說是緩過氣來的美國沒有讓紀佑國的計劃得逞。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一味縱容日本,最終惹火燒身,導致半島戰爭爆發,而日本在村上貞正的領導下,並沒按照美國的意圖捲入戰爭,讓美國不但丟掉了韓國,還丟掉了西太平洋地區的所有盟國。半島戰爭的影響非常大,甚至可以說,就是這場戰爭迫使王元慶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國內,也就是推行政治改革。

如果李存勳說的沒錯,那麼裴承毅有理由相信,半島戰爭超出了紀佑國的安排。

雖然半島戰爭以對共和國相對有利的方式結束,但是共和國獲得的好處並不多。別的不說,韓國完蛋之後,西太平洋只剩下了兩個主要勢力,沒有美國的牽制,共和國與日本的決戰在所難免。作為半島戰爭的指揮官,裴承毅非常清楚當時的情況。最初的時候,王元慶並不支援擴大戰爭規模,而是希望像20世紀50年代那樣,用一種相對均衡的方式,也就是雙方重新回到三八線來結束戰爭。戰爭後期,共和國軍隊摧枯拉朽的打垮了美韓聯軍,一路小跑著把戰火燒到三八線以南的時候,王元慶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由反對擴大戰爭規模變成了堅決打垮韓國。

裴承毅以前沒有想過,可是現在他不得不重新考慮。

毫無疑問,王元慶的這種轉變有更加深層次的含義。簡單的說,王元慶非常清楚紀佑國制訂的國家改革計劃,知道半島戰爭是一場“意外”或者說是由美國蓄意挑起,對共和國不太有利的戰爭。如此一來,王元慶在戰爭初期相對保守就不難理解了。如果能夠將戰爭規模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仍然有可能按照紀估國的安排,完成國家改革,用最小的代價讓共和國成為世界一流強國。問題是,戰爭從來不是按照某一方的意願發展的,到了戰爭後期,當王元慶發現局勢已經無法扭轉的時候,採取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無疑是最為理想的選擇。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元慶不再沿著紀佑國制訂的改革路線前進,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規劃共和國的未來。

顯然,王元慶的選擇得到了紀佑國的支援。

從長遠影響來看,半島戰爭給共和國帶來了三個問題。一是從此開始,共和國將以世界一流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鬥爭,雖然不大可能與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