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06部分

兵旅一同為突擊部隊提供炮火支援。

多了兩個炮兵旅,局面頓時轉變。

按照裴承毅的命令,凌雲霄把突擊部隊收在了一起,主戰坦克放在外圍,步兵戰車提供近距離火力支援(步兵戰車上配有能夠打擊防禦工事的反坦克導彈),其他車輛則被圍在中旬。炮火打擊開始後,突擊部隊再次衝上印軍陣地,與前4輪炮火打擊不同,3個炮兵旅分工合作,第775炮兵旅對突擊部隊前進路線上的印軍陣地進行覆蓋式炮擊,38軍的2個炮兵旅則用彈雨在突擊部隊兩翼織成彈幕。因為突擊部隊的推進速度非常快,所以不需要考慮來自後方的威脅。

用裴承毅的話來說,突擊部隊什麼時候離開印軍陣地,炮擊就在什麼時候結束。

這種不計代價與投入的炮火打擊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印軍再頑強,也不可能憑血肉之軀對抗熾烈的炮火,別說普通步兵,在如此猛烈的炮火面前,印軍的裝甲兵也得退避三舍。180千克級炮彈能夠摧毀半徑50米範圍內的所有軟目標與半裝甲目標,就算是主戰坦克,只要直接命中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即便是近失也會導致電子裝置與觀瞄儀器損壞。

炮兵的持續打擊能力在這場戰鬥中得到了完美詮釋。

從12點30分到14點30分,炮擊持續了足足120分鐘,直到殿後的偵察兵離開印軍陣地,炮擊才嘎然而止。120分鐘內,3個炮兵旅打出了55萬發炮彈,投彈總量接近10萬噸,相當於每個炮兵旅投擲了33000噸炮彈、每個炮兵營投擲了2357噸炮彈、每門電磁炮投擲了98噸炮彈,也就是說,平均每門電磁炮開火546次、平均每分鐘開火4。55次。如此驚人的彈藥投送量集中在阿格拉西面一塊寬10千米、長20千米的區域內,彈藥投放密度相當於每平方千米18萬發,或者相當於每5。5平方米內落下1枚炮彈。

炮擊結束的時候,印軍防禦陣地已經面目全非,地面上積了一層厚達數厘米的石粉!

如果不是到處都能找到炮彈留下的彈片,恐怕沒人相信黑色的石粉下面就是印軍防禦陣地,甚至會認為那是火山噴發後留下的火山灰。

炮擊結束後不久,印軍陣地上又響起了此起彼伏的爆炸聲,非常猛烈的爆炸聲。

不是再一次炮擊,而是突擊部隊留下來斷後的偵察兵引爆了那些嚴重損毀,無法跟隨大部隊繼續前進的坦克戰車。雖然複合蓄電池使用的催化金屬氫與特種炸彈使用的催化金屬氫有很大區別,失穩爆炸時釋放出來的只是氫原子之間的化學能,而不是氫原子核之間的核間能,爆炸威力要小得多,但是每輛坦克上有幾百千克複合蓄電池,催化金屬氫的總含量以克位單位計算(複合蓄電池的主要成分是讓催化金屬氫保持穩定的催化劑,所含的氫元素非常少,特種炸彈的爆炸裝置中,氫元素所佔的比例比複合蓄電池高了3個數量級),爆炸威力不可小覷。

最後一輛坦克“自爆”之後,印軍陣地上才安靜了下來。

過了好久,印軍官兵才鑽出地下工事,爬上地表陣地。

確認突擊部隊已經走遠,大部分印軍官兵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搶救傷員,也不是加強戒備,而是向東面看去。

那邊,屹立著全球聞名的泰姬陵。

阿格拉是印度最有名的歷史名城,曾經是數個印度王朝的國都,除了聞名遐邇的泰姬陵之外,附近還有阿格拉堡、法塔赫布林西格里、蓋奧拉德奧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泰姬陵距離突擊部隊的突破口不到10千米!

萬幸的是,指揮炮戰的是裴承毅,不芒凌雲霄。

替凌雲霄選擇突擊路線的時候,裴承毅就考慮到了泰姬陵。發生在加爾各答的事情證明,不管戰爭打成什麼樣子,只要沒有讓歐洲人關心的東西受到影響,歐洲國家就不會大肆指責共和國。毫無疑問,歐洲人不會關心那些在戰場上作戰的印度軍人,在絕大部分歐洲人眼裡,泰姬陵這樣的印度歷史文化遺產更加值得保護。為了避開泰姬陵,裴承毅為突擊部隊選擇了一條較為曲折的前進路線,不然不會用2個小時跑完20千米的直線距離。如果讓凌雲霄做主,他肯定會直接衝過去,根本不管擋在前面的是印軍防禦陣地,還是那座印度最有名的墳墓。

泰姬陵保住了,陣地上的印軍卻倒了大黴。

根據裴承毅的估計,因為選擇曲折路線,突擊距離延長,炮火覆蓋範圍增大,所以至少讓上萬名印軍成了犧牲品。

當然,裴承毅的這一估計有點不靠譜,因為印軍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