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9部分

把火力掩護放在了首位,不但讓跟隨陸戰隊行動的火力支援艦隊(雖然火力支援艦隊屬於海軍,但是在支援登陸作戰的時候,由陸戰隊直接指揮)靠近海岸線,縮短炮擊距離(縮短射程,等於降低電磁炮的輸出能量,也就能夠降低加速器散發出的熱量,使電磁炮以更快的速度開火,或者持續炮擊更久),還聯絡了海軍,要求把一切能夠派過來的力量都派過來,不惜一切代價掩擴陸戰隊進攻波士頓。

不管怎麼說,海軍與陸戰隊是綁在一條繩上的螞炸。

根據戰後披露的訊息,早在進軍大西洋之前,海軍與陸戰隊就達成了密約,即陸戰隊無條件的支援海軍進軍大西洋的作戰行動,作為回報,海軍將無條件的支援陸戰隊進軍美國本土的作戰行動。雖然海軍與陸戰隊始終沒有承認有這樣的密約,而且隨著海軍在大戰結束後不久宣佈解散(準確的說,是由軍種降為兵種),也沒有辦法證實有沒有這樣的密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海軍在進軍大西洋的時候,確實得到了陸戰隊的無私支援。比如在攻打維德角群島的時候,陸戰隊就派遣了兩個旅的兵力,聽從海軍調遣,並且成為了海軍攻佔佛的角群島的主力,而不是讓陸軍插手海上作戰行動。事實上,到了進軍美國的時候,即便沒有這份密約,海軍也會無條件的支援陸戰隊,因為不管是進攻波士頓、還是接下來向南推進,都是在幫助海軍實現戰爭目的,即從根本上打垮美國。從某種意義上講,陸戰隊的地面行動只是在鞏固戰略打擊的成果,因此海軍完全有理由按照陸戰隊的請求,調整戰略打擊安排。

得到海軍的支援,進攻波士頓的行動變成了一場毀滅性的戰爭。

可以說,一路上,海軍用炮彈與炸彈幫陸戰隊鋪平了道路。

2天后,既7月15日,陸戰隊的先頭部隊到達波士頓城外的時候,從撲茨茅斯到波士頓之間的地區幾乎完全被炮火夷平,僅有一些得到共和國當局承認,而且由共和國最高統帥部承諾保護的設施得到了儲存,比如波士頓北面的幾十所大學。

這次,陸戰隊沒有一口氣攻入城區。

接下來的2天,陸戰隊呼叫了數百架飛機,包括隸屬於支援航空兵的40多架大型戰略運輸機,將在7月13日定製的2000多萬份傳單撒向了大波士頓地區(諷刺的是,這些傳單的大部分都是由那些自願勞動,並且透過勞動獲取共和國國籍的美軍俘虜印製的),並且明確宣稱,將在7月20日發起總攻,也就是說,如果波士頓的居民想要活命的話,最好在此之前離開市區。為了加快平民的疏散速度、製造出更加緊張的恐怖氛圍,共和國陸戰隊還宣佈在波士頓北面設立5處平民疏散點,用包括垂直起降運輸機在內的軍用裝置,將那些願意疏散的平民送往安全地區,也就是設在撲茨茅斯的難民集中營(當時,共和國陸戰隊已經在紐芬蘭島與安蒂科斯蒂島設定了20多座難民集中營,足以收容數千萬戰爭難民。共和國當局允許陸戰隊設定難民集中營,或者說共和國當局借陸戰隊之手設定難民集中營的原因非常複雜,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除了收容難民,防止人道主義災難,避免給歐洲藉口之外,還有削弱新英格蘭地區美國人的抵抗意志,降低發生暴動的可能性。戰後,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共和國打擊猶太人的行動,即所有接受安置的難民都會按照民族加以區分,名義上,這是為了防止在集中營裡發生種族暴動,實際上卻是要將一些“高危險性”民族進行集中管制,其中就包括了猶大人,而且當時接受安置的近2000萬猶太人中,只有不到200萬在戰後選擇留在美國,其餘的全都選擇前往新的猶太家園,即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受此影響,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共和國當局故意所為。而在戰時設定戰爭難民集中營,就是針對猶太人,要將猶太人從西方文明中剝離出來。當然,不管受到多少指責,幾乎所有人都承認,設定專門的戰爭難民安置集中營是減少戰爭附帶傷亡的有效辦法)。

毋庸置疑,5天,足夠大波士頓區的2000多萬美國人做出選擇了。

7月20日23點55分,進攻波士頓的作戰行動正式開始。

因為海軍提供的戰術情報顯示,至少還有120萬美國軍人與民兵守在市區,而且幾乎在各條道路上設定了防線,如果單純發動地面進攻的話,陸戰隊的傷亡將非常巨大,所以在進攻開始前,陸戰隊呼叫了炮火支援,並且持續了數個小時之久。要知道,此時呆在美國外海的除了4支由陸戰隊指揮的火力支援艦隊之外,還有4個艦隊群的16支主力艦隊,以及4支航空艦隊與4座海上基地群。即便不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