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卻說諸葛亮,被按下身子,佝腰低頭,壘起一堆抬頭紋看著面前的吳凡。見吳凡在自己喊了一聲“且慢”後根本不理自己,心中不由得一陣哀叫:
這個吳凡果然是自己命中的剋星,此前不但屢次識破自己的計謀,眼下又對自己的計謀根本無動於衷。對這個命中剋星,自己還是別耍什麼小聰明瞭,有什麼話就趕緊說吧,遲了就說不出來了
想到這裡,諸葛亮連忙再次大聲道:
“成王敗寇,古之定律;我諸葛亮如今兵敗身死,免不得後世揹負亂賊之名,此為吾人早有所料,不足意外。只可惜漢室天下,為賊軍所竊,天下蒼生,為賊軍所魚肉也”
諸葛亮這話是在士兵褪下他後頸衣領時喊的。喊完這句話後,士兵手中的鐵劍正好砍向諸葛亮的脖子。
吳凡聽諸葛亮這套說詞,有心對此不做任何解釋,只管叫其腦袋趕緊搬家大快己心。不過,這樣做卻是讓自己氣鬱難消。誠然諸葛亮是自己的死敵,但是,讓對手在自己的辯駁之下啞口無言,再含恨而死,只有這樣自己才能獲得更大的快慰。
何況,周圍曹軍士兵也都聽到了諸葛亮這番話,自己要是不回敬幾句,難免顯得有些做賊心虛。一直以來,曹軍將士以平定戰亂,統一天下為最終目標。如今天下大勢已定,在這個節骨眼上被人標插上賊軍的罪名卻又不解釋,無疑是弊端多多。
由著這個想法,一直一語不發的吳凡終於吐了一個字:
“停”
隨著話音響起,士兵手中的鐵劍急忙停下,劍刃距離諸葛亮的脖子僅有不到一公分
不僅諸葛亮此時汗透衣衫,就連負責執刑計程車兵也是額頭冒汗。不是別的,吳凡這道命令下得實在太突然了,自己要是斬得稍快一點點,諸葛亮現在就已經沒命了。雖然吳凡不至於就此定他什麼重罪,但違逆了軍團首長的意願總不是什麼好事。
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執刑士兵把鐵劍從諸葛亮脖子上拿開。後者閉著眼大口喘息了一陣,劇烈的心跳和異常緊張的心情總算平復過來。
吳凡冷眼看向諸葛亮,道:
“我曹軍自起兵之日起,悉定戰亂,志在天下,救萬民於水火,得萬民所稱頌。何來賊軍之說?”
諸葛亮聽後笑了一陣,揚了一下頭,將垂在額前的一縷頭髮甩到腦後,道:
“竊國者,是為賊臣。與賊臣為虎作倀者,是為賊軍也。”
一般不明真相者,這個時候很容易傾向於諸葛亮。因為諸葛亮的話不但聽起來言簡意駭,同時還給人一種道理已經非常明白,根本不值得長篇大論的錯覺。
舌戰過程中,辯論雙方在場上的表現很容易令觀者產生心理傾斜。比如語無倫次者與飄逸灑脫者,後者肯定會贏得更多觀眾的心理支援。
這也是諸葛亮為什麼把話說得很簡潔的原因,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得出來諸葛亮極善辨才。
相比之下,吳凡在舌辨上不如諸葛亮這樣老道。但是,吳凡也絕非語無倫次的低能之輩,他自有令諸葛亮無可辯駁的道理。
只見吳凡冷笑道:
“如此說來,昔日武王伐紂,即為反臣也。秦王統一六國卻不擁立周皇,即為不臣也。劉邦身為秦時亭長,不思報效朝庭卻舉反旗攻入咸陽,建漢滅秦,與亂臣賊子何異?此漢家天下,不過賊子世襲也”
這樣的論調讓諸葛亮無法接受,語言上也一改先前的簡潔,駁論道:
“此話荒謬之極紂王暴戾無道,殘害百姓,武王伐之乃順天應民之舉。秦王統一六國,周朝早已不存,自當開朝立宗撫慰萬民。秦之二世驕奢yin逸,至百姓民不聊生,如置水火,高祖舉兵伐之乃是大義為民之舉,何來亂臣賊子之說?反觀如今天子,雖然年幼卻並無過失,與紂王及秦二世皆然迥異,曹操卻挾天子以令諸侯,逞篡奪天下之野心。此反賊行徑,卻與武王、高祖並論,是欺世人不智乎?真乃遺笑天下也”
吳凡忍著耐性聽諸葛亮說完,淡淡道:
“汝可知,何為國之本?”
諸葛亮朗聲道:
“自是民也此題只可難住三歲孩童,何需多此一問?”
吳凡道:
“你這話不過是有口無心,嘴上說說罷了。漢室天下,傳位至今,內外交困弊端甚多。內,民食不裹腹,戰亂橫生,諸侯自立,百姓已是處於水火之中。外方蠻夷虎視眈眈,大肆劫掠邊民,國之威嚴蕩然無存,百姓任由外族欺辱蹂躪;假以時日,必然長驅直下禍亂中原。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