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凡的這個問題讓眾人面面相覷,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在戰時都有可以抓壯丁充軍的相關法令,從沒有人像吳凡這樣換了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況且,打仗是要死人的,如果不是強抓壯丁,有幾個人會自願充軍去保衛國家呢?
眾人覺得吳凡的問題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
而吳凡在等了一會兒,見無人回答後,顧自道:
“這就是我們的思維應該轉換之處。人民之所以要被我們強抓著去抵抗外敵,是因為我們知道若非如此,自願充軍去抵抗外敵的人將寥寥無幾。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人民並不愛這個國家,至少,人民沒有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去愛她至於人民為什麼不愛這個國家?諸位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父母把孩子矇在鼓裡,製造恐懼和惶惑伴隨著孩子成長,並且嚴格束縛孩子的思想碌碌而為。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又有幾個會去發自心底去愛自己的父母呢?”
此一番說法聽得在場許多人恍然頓悟,紛紛點頭稱讚是這個道理,並自愧自己怎麼就一直沒有這麼想過呢?
由此,支援吳凡改革的人又多了一部分,比照反對方的人數,雙方已經形成2:3之勢。
反對派中的頑固分子們當然是不願看到這一局面的,其中有一人再站出來高聲道:
“古語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吳大司馬應該是聽過這句至理聖典的?”。
第322節 力排眾議
第322節力排眾議
鼓搗了半天總算登陸來了,一直提示登陸異常。{。首。發}
這句話對於很多國人來講並不陌生,它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孔子說的。
吳凡當然對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頭看了一眼語出之人,站在殿外,是個小字輩。年紀輕輕,約莫十五六歲,一臉稚氣未退,但卻有著一份與年齡並不相符的據傲寫在面。
此人名為楊修,字德祖,為楊彪之子。
見一向老成持重的父親被吳凡一番話駁得啞口無言,年輕氣傲的楊修沉不住氣了,不顧朝堂規矩直接就在外面開口叫道。叫完了這句話,才擠過人群向著吳凡這邊走來。
歷史的楊修恃才傲物,在眼下這個世界也是如此。對官職地位高了他十幾級的吳凡全無謙恭之態,隨意之處就好像走在大街碰到個熟人一般。
雖然吳凡想要推行一種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畢竟是改革成功,並且信仰深入人心後的社會景象。現在,改革尚未開始,自己作為除了皇帝曹衝之外這個國家的最高掌權者,必要的威嚴還是要表現出來的。
否則,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強行實行改革?
由此,吳凡對於楊修的表現臉明顯有些不悅。站在下面群臣第一排的楊彪見到吳凡臉情緒變化,連忙回頭以眼色示意楊修,趕緊退回去。但楊修卻故意裝做沒看懂父親眼色的樣子,仍然執意向著吳凡走來。
他認為自己搬出的這句聖典已經讓吳凡無言以對,因此故意表現出不悅的樣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吳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吳凡怎樣辨解。
最好能讓吳凡在眾人面前出一回醜,那樣也就為父親搬回幾分顏面。
楊修如是想著,自然不肯依楊彪的眼色退回去。徑直來到吳凡面前,拱了下手算是見過禮,隨後就站在吳凡面前等著吳凡回應。
雖然對楊修的表現有些不悅,但必要的回應還是不能省略,畢竟,吳凡已經決定爭取多數臣僚的支援,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頭看向站在身後的無所事事的內侍文官,招了招手。內侍文官不知何事,滿臉疑惑地走了過來,吳凡對他道:
“你去把他指楊修的眼睛蒙起來。”
內侍文官聽得越發糊塗,但身為大司馬的吳凡要他這樣去做,他不敢不做,只好走下臺階,向著楊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隨後就從袖子裡掏出一塊絹布,將楊修的眼睛蒙起。
滿朝文武看到這裡一臉的困惑,都不知吳凡所為何意。而楊修則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據,變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的絹布又不敢,只能愣愣地站在吳凡面前。
吳凡面無表情,伸手抽出斬蛇之劍,鏘地一聲響,銀光耀眼令整個朝堂為之一閃。滿朝文武見此場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楊修的父親楊彪更是驚懼非常,急忙前幾步剛要出言向吳凡求情,卻見吳凡已經將劍置於楊修頜下約五公分處,問楊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