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理論認為,當不可再生資源的價格上升至一定水平時,必然會刺激相關替代品的開發與生產,其價格會因替代品的大量生產而下降,甚至低於原來的價格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西蒙的獲勝不是偶然的運氣,而是客觀規律的必然結果。

按照霍特林原理,石油作為不可再生的能源礦產資源,在技術進步和價格機制的共同作用下,永遠不會有耗盡的那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應用霍特林原理時有個重要的假設,那就是在一定的時候,需要有好的具備競爭力的替代品出現。對於不可替代的可枯竭自然資源,則明顯超出了其討論的範疇,儘管自然界中鮮見這樣的資源。就石油來說,憑藉人類社會對其依賴的深度和廣度,石油至少可以被看作是不易替代的自然資源。因為如果石油容易被替代的話,人類就不會對石油產生如此程度的依賴了。可見,完成對石油的替代絕非如其他自然資源那樣簡單。我們回到埃爾裡奇與西蒙的賭局。假如埃爾裡奇當時更加深思熟慮一些,堅持以石油而不是那五種金屬作為賭博的標的物,與西蒙進行對賭的話,或許結果就是另一碼事了。要麼是西蒙覺得佔不到便宜而放棄賭局,要麼就是變換底牌重設賭局。但無論如何,埃爾裡奇至少不會一敗塗地。

石油的替代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石油也一定不是在剩餘最後一滴的時候才完成替代的。煤炭替代薪柴、石油替代煤炭均不是在原來的能源枯竭後才開始的。如煤炭替代薪柴,並不是在薪柴消耗完了才進行,而且薪柴的可再生性決定了其是不會耗盡的。同樣,煤炭現如今還在大規模利用,這並不相悖於石油替代了煤炭這一事實。沙特*前石油部長、歐佩克創始人之一的亞瑪尼親王曾有句遠比其本人有名的名言:“石器時代的結束並不是因為石頭用完了,石油時代同樣如此。”在對石油替代過程的總結上,這句話被引用的頻次可以說足夠多,已經顯得有些老套了。但儘管如此,我們恐怕找不到第二個比這句話更深邃而又更簡約的表述。

如果今後人類社會難以承受石油短缺之困,在石油儲量所剩無幾的時候就真正開發出了石油的替代品,從而完成對石油替代的話,這不啻是人類社會的福音,至少人類社會治癒了長期養成的“油癮”。如果有不幸的情況發生,這裡說是萬一,萬一在沒有開發充足的石油替代品之前,人類就耗光了石油,那麼世界末日似乎真就到了。

能源替代的價格先兆

當一種能源被另一種新能源替代前,價格往往是極其敏感的訊號,舊能源的價格一般會出現劇烈波動的過程,這是價值規律起作用的自然結果,通常可看作是能源替代程序的先兆。

在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很長時期裡,木炭一直是英國的主導能源。木炭不僅用於英國普通家庭的炊事和取暖,作為燃料更是被大規模用於工業領域。尤其在冶金行業,木炭既是燃料,又是冶煉工藝過程的還原劑,使用相當廣泛。由於木炭的獲取需要更多的木材進行燒製,另外,木材也大量用於建築業和造船業,英國有一半的工業體系可以說是建立在木材利用上。正是基於這層含義,史學家布羅代爾才說,18世紀之前的英國文明是木材和木炭的文明。

第四章 能源替代之路(3)

隨著英國社會對木材的需求不斷擴大,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木材供不應求這一難題,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仍然無法滿足社會的需求。更為不妙的是,英國的森林資源原本就比較有限,因此英國不得不耗費巨資從國外進口木材,木材的價格也隨著需求與成本的加大而不斷攀升。從1540年到1650年的一百多年間,英國的木材價格上漲了八到十倍,木炭的價格更是上漲了十幾倍,這使得英國根本無力承受,最後陷入了極為嚴重的能源危機中,社會經濟發展行將停滯。英國人當時為應對那場空前的能源危機而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

不過,英國人是幸運的,危機終究沒有持續下去。就像一些王國的衰亡可以從能源方面尋找註腳一樣,大自然千百萬年來累積起來的能源,也會幫助一些國家在經濟即將崩潰的時候走出困境。英國之所以能在經濟上轉危為安,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開發並利用了煤炭這種新能源,而木炭價格的飛漲更像是推進器,為煤炭大規模進入歷史舞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1650年開始,英國家庭、作坊與工廠逐步增加了煤炭的用量。1712年,英國工程師紐卡門發明的蒸汽動力裝置……紐卡門蒸汽機在煤礦中得到了成功應用,使得煤炭的大規模機械式開採成為了可能,人類第一次真正掌握了能源。自此之後,英國的煤炭開採量大幅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