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擺闊氣,倘若以後真的由你打下江寧,你豈不要把偽天王宮裡金銀都運回荷葉塘?”
見大哥動了氣,老九不再開腔了。這時貞幹進來,手裡拿著一疊紙:“大哥,這是保舉單,各營將士都在催發,你就趕快過過目吧!”
曾國藩接過來,一張張地翻看。保舉單上的名字,曾國藩大部分不認識,也弄不清各人的功勞如何,明知其中必有許多不實之處,他也無可奈何,正要提筆簽字,卻突然看見了一個名字:“厚二,這個金益民是不是金松齡的兒子?”
貞乾點了點頭。曾國藩發怒了:“他還只是個十歲的孩子,就請以把總儘先拔補,賞戴藍翎,給人知道豈不笑掉大牙!”
曾貞幹不慌不忙地解釋:“大哥,自從金松齡被處死後,他的老母妻兒活得太可憐了。我知道大哥後來對此事也有些後悔,但人已死,無可挽回,便只有對他的兒子盡點心意了。大哥不要忘記了,金益民的爺爺曾經救過母親大人的性命。”
“到底是個小孩子,又遠在湘鄉,離譜太遠了。”曾國藩說,口氣明顯地緩和了。
“待到長大成人,只怕仗早就打完了!”曾國荃湊過臉來,插了一句。曾國藩沉吟片刻,再次提起筆來,寫了兩個字:照繕。兄弟三人正準備就寢,外面驟然響起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大家都深感突兀,不約而同披衣向門外走去。剛出房門,康福捧著一個木匣正從大門口走來:“大人,朝廷來了緊急公文。”
曾國藩急忙接過木匣進了屋。木匣開啟了,露出一份兵部信套,上面赫然寫著:六百里日夜傳遞,送東流兩江總督曾大營。“為何這般火急?”他匆匆拆開信套,一行字跳進眼中,只覺兩眼一黑,手一軟,人癱倒在椅子上,兵部諮文從手中飄落下來……
二鼎之輕重,似可問焉
原來,兵部諮文報告了一樁天崩地裂的事:咸豐皇帝已於七月十六日晏駕熱河行宮,皇長子載淳即位為新主。大行皇帝臨終前託孤於八位顧命大臣,他們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六額駙景壽、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奉上諭,各省將軍、督、撫、都統概遵成例,不要來熱河叩謁梓宮。
過一會兒,曾國藩回過神來,吩咐九弟滿弟連夜佈置靈堂,傳令闔城官吏,明天一早成服,會集於總督衙門,給大行皇帝行哭拜禮。兩弟走後,曾國藩把房門緊閉,靜靜地思索著這突發的重大變故。
皇上只有三十歲,正當盛年,雖有體弱多病、常常咯血的傳聞,但曾國藩從沒有想到皇上會這麼快地駕崩。儘管這些年來,皇上對自己有過猜忌,但總的來說還是信賴、依畀的,尤其是去年實授兩江總督,這表明猜忌已大為消除。有此際遇,本人生大幸,正要乘風遠颺,豈料……曾國藩心裡很痛苦,嘆息自己命運多蹇。他拿起兵部諮文,將八個顧命大臣的名字再細細地看一遍。新主只有六歲,國家的大計今後都在這八個顧命大臣的手中,自己的命運,湘勇的命運,乃至東南大局的命運,都將聽命於這八人的安排。八大臣中載垣、端華都是襲爵的王爺,名位極高,人卻平庸,景壽是個駙馬,為人木訥謹慎,無所作為,名列第四的肅順,是曾國藩熟悉而欽佩的人。他幹練剛明,早為朝野所知,尤其是力主起用漢人平亂,足可證明他是滿蒙親貴中有識之士。曾國藩永遠記得,當年的出山,正是基於肅順向大行皇帝的薦舉,而去年的實授江督,更是因為得力於肅順對大行皇帝的勸說。沒有肅順,說不定會沒有今日的三軍統帥;沒有肅順,說不定現在仍處在孤懸客位的尷尬局面。曾國藩是感激肅順的。但肅順太專權,太跋扈了,積怨甚多,仇人甚多,曾國藩一直審慎地與他保持著不遠不近、不親不疏的關係。另外四人都唯肅順馬首是瞻。端華是肅順的異母兄,載垣與端華親如兄弟。這樣看來,除開一個景壽外,其餘七人都是一黨,這一黨的首領便是肅順。顧命大臣,遠者如南北朝的傅亮、徐羨之,近者如本朝的鰲拜,都沒有好下場。顧命大臣地位太高,權力太大,既為別人所嫉恨,又難盡如新主之意。一旦新主羽翼豐滿,根基鞏固,便會嫌顧命大臣的束縛。而顧命大臣又往往自恃功高,不甚敬重新主,也就容易為新主製造加害的口實。對於這些複雜的君臣關係,曾國藩是揣摩得很透徹的。何況現在這個顧命大臣的首領是如此地剛愎自用,不得人心,又是如此明顯地結黨拉派,自我孤立,他能“顧”得久嗎?曾國藩為肅順的前程捏著一把汗。
第二天一早,安慶城裡的文武官吏們一齊前來督署,身著素服的曾國藩帶著他們,在大行皇帝的牌位面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