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3部分

第九章 免費醫療?

第九章免費醫療?

“神醫,現在百姓醫院已經聚集了華佗等10多位名醫。並召收了100多位學徒。這些學徒均為10來歲的識字少年,華佗已經將他所著的《青囊書》拿出來教授這些少年,各位名醫也紛紛將自己的拿手本領編印成冊,輪番教授這些學徒。”

中年文士繼續給張仲景解釋醫院的事情。張仲景大受觸動:“如此多良師益友,假以時日,這批少年必能成材。”

“沒錯,小公子也說,只需要4、5年,這些少年學徒便可以獨當一面。到時候就可以將他們派往各處,救治各地病患。如此,不勝過神醫你一個人單打獨鬥嗎?但是小公子也說了,要論對癘疫、傷寒諸病的診療,張神醫可稱當世第一人。不知神醫可否願意去教授這些孩子?”

“教,當然教!”張仲景雞凍了,中年文士給他描畫了一副美好的前景。按照這種方法,4、5年就可出百十個神醫,再過4、5年又出百十個神醫,到時候還怕病患得不到救治嗎?

古時候的醫生少,醫術水平高的醫生更少,原因很多。師承是一個原因,那時候沒有醫學院一說,很多大夫都是從小跟著師傅抓藥的童子,從師傅手上一點一滴學回來的醫學知識。

所以多數大夫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奮與天分。若師傅水平高還好,遇到困難能得到師傅的有效指點,若是師傅水平臭,不把你指入歧途就不錯了。

更有些人是自學成才的。所謂不為良相亦為良醫,古時的讀書人,有些人考取功名無望,乾脆轉行當醫生了。為良相是治國,良醫是治人,治國不成,退一步治人也湊合。醫書文字雖然晦澀,但是對於學過四書五經的讀書人來說是很容易懂的,學起來比一般人簡單多了,所以歷史上很多名醫都是這麼出來的。

據說華佗就沒有師承,他原來也是個“士人”(即讀書人),少時曾在外遊學,後來沉迷醫學,一心鑽研醫術反而不求仕途了。

可想而知,靠自學成才有多難,尤其是醫學,必須經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成就一個“良醫”,靠閉門造車在家再怎麼苦讀醫書也不過是紙上談兵而已。更何況,在印刷業不發達的古代,甚至根本還沒發明印刷術的時代,醫書也不是那麼好得的。

基於上述原因,古代,醫生少,“良醫”更少,醫生的水平也參差不齊。現在劉厚一個醫院(包含了醫學院的職能),解決了醫生的師承問題。不但是簡簡單單解決了師承問題,更是可以集中多位名醫,取長補短,密集式灌輸當代最先進的醫學知識給那些學徒。焉有不出“良醫”之理。

張仲景一聽就知道這個方法的優越性,當然,前提是要這些名醫能無私奉獻。張仲景不知道的是,由於左慈師徒相繼搗鼓出造紙術和印刷術,教科書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慢著!”張仲景突然想起一個問題,“這個什麼百姓醫院是給百姓看病的,這我相信,但是,目下正逢亂世,百姓多有流離失所,很多百姓連果腹都難,敢問尊駕,到這個百姓醫院看病,收費幾何?”

其實,張仲景言下之意是:能免費看病嗎?如果免費看病,財政怎麼支援?他自己幹過這方面的事,當然知道,救治這些流民,財政負擔有多重,以他舉長沙一郡之力,面對這些流民,也不過杯水車薪而已。

“神醫放心,小公子設立的百姓醫院,已經考慮到貧民問題。在百姓醫院看病,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對於有支付能力的人,自然還是需要付錢看病的。”

聽到這裡,張仲景也暗自點了點頭,這一點他是認同的,而且他做得更絕,對有錢人,經常是收重金才肯上門去看病的。

例如上次給甘夫人看病,他就收了劉備10兩金,放在21世紀,,差不多10萬元了,不可謂不貴。給吳國太治病竟然就收了一顆夜明珠,這種東西直接就屬於無價之寶行列了。

當然,你也許會說,10萬元算什麼?現在住個院,沒幾萬元出不來,10萬元也就是個小病的規模,若生個什麼大病,做個手術換個腎什麼的,幾十萬還不一定搞得定呢。

可是,你要知道,現代醫療那麼貴,很大程度是因為使用很多大型儀器裝置的原因,這個檢查那個檢驗。如果動手術,整個手術室乃至於所有使用的器材輔料,全是無菌的,這些東西那樣不是錢堆出來的。

但是張仲景給人看病,不過是望聞問切,連個聽筒都沒有,要說有儀器裝置,就是幾根銀針了。把把脈,翻翻眼皮,拿起毛筆刷刷刷開個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