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消補兼施;寒熱錯雜者,又當溫涼並用。
各論
第一章肺系病證
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故風、寒、燥、熱等六淫外邪由口鼻、皮毛而入者,每都首先犯肺。同時因肺居胸中,其位最高,覆蓋諸髒之上,其氣貫百脈而通它髒,故內傷諸因,除肺臟自病外,它髒有病亦可影響到肺。因此,其發病原因有外感、內傷兩方面。主要的病理變化為肺氣宣降失常,實者由於痰邪阻肺,肺失宣肅,升降不利;虛者由於肺臟氣陰不足,肺不主氣而升降無權。如六淫外侵,肺衛受邪則為感冒;內、外之邪幹肺,肺氣上逆則病咳嗽;瘵蟲蝕肺則病癆;痰邪阻肺,肺失宣降則為哮、為喘;肺熱生瘡則成癰;久病傷肺,肺氣不能斂降則為肺脹,肺葉痿而不用則為肺痿。此外,肺有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的功能,與大腸相表裡,可助心主治節,脾為金母,肝肺升降相因,金水相生,故其為病可涉及心、脾、肝、腎、膀胱、大腸等臟腑,與其他多個病證也有密切關係,臨證應予聯絡處理。
第一節感冒
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導致邪犯肺衛,衛表不和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表現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為特徵。
本病四季均可發生,尤以春冬兩季為多。病情輕者多為感受當令之氣,稱為傷風、冒風、冒寒;病情重者多為感受非時之邪,稱為重傷風。在一個時期內廣泛流行、證候相類似者,稱為時行感冒。
早在《內經》即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論述,如《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風從外人,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素問·風論》也說:“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漢代張仲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篇論述太陽病時,以桂枝湯治表虛證,以麻黃湯治表實證,提示感冒風寒有輕重的不同,這為感冒的辨證治療奠定了基礎。感冒病名則出自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該書在“傷風方論”論及參蘇飲時謂其:“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本病病位在肺,治療應分立辛溫、辛涼兩大法則,其日:“傷風屬肺者多,宜辛溫或辛涼之劑散之。”及至明清,多將感冒與傷風互稱,並對虛人感冒也有進一步的認識,提出扶正達邪的治療原則。至於時行感冒,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中說:“時行病者,是春時應暖而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