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用附子、肉桂、炮姜、艾葉。

附氣血合病

氣血合病的辨證,應分清虛實。虛證有氣血虧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實證有氣滯血瘀等。

1。氣血虧虛

症狀:短氣懶言,四肢倦怠,自汗少寐,心悸怔忡,面色蒼白或萎黃無華,納谷較差,舌淡或胖,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弱無力。

病機:多因久病氣血耗傷,或慢性失血而致氣血雙虧,臟腑失養。

治法:補氣養血。

方藥:八珍湯。本方補益氣血,治氣血兩虛所致的病證。

藥用黨參、熟地甘溫補養氣血;白朮、茯苓健脾助運;當歸、白芍養血和營;甘草和中益氣;川芎和血調氣;加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促進水谷精微化生血氣。

2。氣隨血脫

症狀:出血量多,面色咣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情淡漠,甚則昏厥,脈微細欲絕,或見芤脈。

病機:血脫而氣無所依,隨血欲脫。

治法:補氣固脫。

方藥:獨參湯。

藥用人參一味,益氣固脫。

如四肢厥冷,汗出淋漓,陽氣將暴脫者,急用參附湯益氣回陽,救逆固脫。

3。氣滯血瘀

症狀:胸脅脹滿疼痛,或頭痛、腹痛,其痛如刺,痛處固定,疼痛持續,或腹部有痞塊,刺痛拒按,舌暗紅,有紫氣或瘀斑,脈細澀。

病機: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氣滯血瘀。

治法:理氣活血。

方藥:血府逐瘀湯。本方功能理氣活血通絡,治氣滯血瘀而致胸脅疼痛,痛如針刺等症。

藥用當歸須、赤芍、桃仁、紅花活血化瘀;川牛膝祛瘀通脈,並導血下行;柴胡疏肝解鬱,升達清陽;桔梗、枳殼開胸行氣,使氣行血行;生地涼血滋陰;當歸養血潤燥,化瘀而不傷陰血;甘草調和諸藥。

三、痰病

痰是體內水津不歸正化所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導致疾病的病理因素之一。

痰的形成途徑,概而言之有四:①外感六淫,阻礙氣化,津液凝結為痰;②七情內傷,鬱結不暢,氣不布津,液聚為痰;③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酒醴,積溼生痰;④勞欲體虛,脾腎虧虛,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變為痰濁。

痰的產生,與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有關。肺居上焦,主治節,敷布津液。如肺氣鬱滯,治節無權,則津液停聚而成痰。脾居中焦,主運化,升清降濁。若脾運不健,則津液停積而生痰。腎處下焦,屬水,職司開合,蒸化排洩。若火衰水虧,蒸化無權,津液亦可轉化為痰。此外,肝氣鬱結,失於疏洩,津液亦可停滯而成痰。痰成之後,留於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或阻於肺,或停於胃,或蒙心竅,或鬱於肝,或動於腎,或流竄經絡而變生諸證。

由於痰的成因不同,在性質上有溼、燥、熱、寒、風、氣、鬱等多種。

痰的臨床表現頗為複雜,約言之有三:①痰涎:指排出於體外的液體物質,如咳嗽咳痰。②痰核、痰塊:指凝集於軀體區域性,呈有形之粒塊狀物。③痰徵:指流注於內臟或經絡之間,主要症狀上表現痰象,如關節疼痛、拘攣麻木、精神失常等。

痰的病證以本虛標實為多見。辨證應掌握臟腑虛實,標本緩急。急則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為基本大法。根據痰的性質,採用不同法則:熱痰宜清之,寒痰宜溫之,燥痰宜潤之,溼痰宜燥之,風痰宜散之,鬱痰宜開之,頑痰宜軟之。緩則求其本,治在肺、脾、腎。

1。痰阻於肺

症狀:咳嗽痰多色白,易於咳出,或伴有氣急喘促,喉間痰鳴有呀呷之聲,或伴有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或濡。

病機:肺失宣肅,聚津為痰。

治法:利肺化痰。

方藥:止嗽散。本方止咳化痰,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者。

藥用百部、紫菀、白前、陳皮疏利肺氣,化痰止咳;荊芥、紫蘇疏風宣肺解表;甘草潤肺化痰,又能調和諸藥。

如屬風寒初起,加麻黃、桂枝;若為燥熱傷肺者,加川貝母、全瓜蔞;若為溼痰內蘊者,加半夏、茯苓;如肺氣不降,上氣而喘咳者,可加蘇子、萊菔子、旋覆花等。

2。痰蒙心竅

症狀:神識昏糊,或昏倒於地,不省人事,咽喉痰鳴,或胸悶心痛,苔白膩,脈緩。

病機:痰蒙心竅,神明失用。治法:開竅化痰。

方藥:導痰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