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把這稱之為“代溝”,對這些說法,我不以為然。
代溝也好,封閉也罷,其實造成孩子與父母之間無法對話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父母自己。孩子不信任你,這才是癥結所在,哪是什麼代溝。
張海迪4的故事為什麼能讓全國人動心?因為張海迪首先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她不幸高位截癱,這意味著她此後的一生將與悲慘為伴,一個只有三分之一生命的人,能做什麼呢?但是張海迪不這樣認為,她要拯救自己,拯救自己唯一正確的路徑就是自強不息,如果選擇墮落,她就真的只能與悲慘為伍了。
由於堅信自強不息才是唯一正確的路徑,張海迪幾十年如一日刻苦學習,學會了醫術和好多門外語,翻譯了好幾本外文書籍。她把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做成功了,而對她認為是錯誤的行為——墮落,卻堅決地遠離。張海迪用她的努力成功實現了一個人的內心與行動的統一,從而成就了她的高尚,千千萬萬的人願意主動成為她的朋友——因為她用自己的行動取得了千萬人的信任。
中國教育怎麼了 品格之憂(3)
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看來是正確的,公眾認為也是正確的,那就毫不猶豫地去做吧,你不會失去什麼,你獲得的是信任。
如果一件事情在你看來是錯誤的,公眾認為也是錯誤的,那就毫不猶豫地放棄吧,否則你什麼也得不到,還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你的孩子信任你嗎?他連話都不願意跟你說,不跟你說真心話,這難道是信任?或許,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你已經是一個不坦誠的人,如果他對你有這種看法,你就不要指望孩子會信任你了——就算你每天給他10000元零花錢,給他買輛法拉利跑車,讓他到世界上最好的學校讀書,他也不會信任你。
“他們很虛偽。”這是很多孩子對父母的評價。在孩子心目中,你竟然是虛偽的,怎麼能去怪罪孩子跟你有“代溝”呢?
有人說過,心靈的交流是沒有障礙的,如果有,那就是信任的匱乏。心靈的交流可以超越語言的障礙、貧富的障礙、性別的障礙、年齡的障礙、種族的障礙、信仰的障礙、學歷的障礙,除了信任的匱乏之外,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也沒有什麼東西能阻擋人與人之間達成信任——虛偽,才是切斷人與人之間親密交流的罪魁。
有一位官員,他對孩子傾盡全力去呵護,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經常帶著孩子到全國各地乃至歐洲旅遊,參觀國外的那些著名的大學,還在家裡給孩子做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作為一個父親,他對孩子可以說做得很好了,但孩子卻不買他的賬,很少主動跟他說話,更不要說暢快淋漓的交流了,他因此十分苦惱。
孩子上高中了,跟他完全沒有了交流,回家就埋頭做作業、看電視、打電話、上網聊天,對他簡直是視而不見。有一天,他終於忍無可忍(是啊,從小到大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想到哪裡就到哪裡,你卻對我不理不睬,這算哪門子事情),他把孩子從書房裡叫出來,決定跟他好好談談。
一坐下來,他卻張口結舌,不知道從哪裡說起,最後,他只好問:“孩子,我們之間出現什麼問題了嗎?你為什麼總是不理我?”
孩子不說話,手裡拿著個遊戲機啪嗒啪嗒地打。
他憤怒了,跳起來抓起遊戲機砸得稀爛。
孩子倔強地望著他,突然,眼睛裡盈滿了淚水。
“爸爸,我問你,你哪來那麼多的錢?我算過你的工資,你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錢,你買這麼大的房子、開那麼好的車、帶我到處去旅遊,這些錢都是從哪裡來的?你是不是……”
孩子突然不說了,他最終還是忍住了,沒把“貪官”兩個字說出口。
他呆住了,他完全沒想到,孩子居然一直在關心這個問題。他更沒想到,在孩子的心目中他是個“貪官”。既然孩子認定他是一個有問題的人,孩子就不再信任他,交流的橋樑就斷裂了。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親應當是神聖的,是英雄和正直的化身,可是你卻讓他認為你搞了很多不明不白的錢(孩子每天都在接觸報紙電視網路,知道那是違法的,是要被人唾棄的勾當),他還會信任你嗎?
你作為父親的形象,早就在孩子心目中坍塌。你現在剩下的僅僅就是一個“父親”的稱謂,另外就是供養孩子讀書長大的提款機,如此而已。
我經常問一些朋友:“你的孩子叫你爸爸嗎?”
“叫啊,我是孩子的爸爸,他當然要叫我爸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