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完好,在國內都是絕無僅有的。據說:曾有人用繩子繫於孔子銅像上,想把它拉倒毀壞。結果銅像動搖起來,整個大殿也開始晃動。這些人以為有神靈護佑,趕緊停止了對銅像的破壞,它才得以儲存下來。

孔廟東西兩廡內供有孔子的弟子和賢人共計172尊塑像,均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另外還有一塊著名的“封世節井”浮雕,由6塊大理石拼成,高2�2米、寬4米多。其刻繪於清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畫面上部是石羊賦,中部是石羊鎮的風光,下部是清初名將張虎帶兵攻打石羊的歷史事件。整個畫中有80多個人物、28匹馬,栩栩如生,因此這個浮雕也被譽為刻在石頭上的《清明上河圖》。

孔廟所在的象嶺山腳下,有始於漢盛於唐的古鹽井,還有一座著名的龍女廟,廟裡塑著穿著彝族麻布草裙的龍女。據說:這個龍女是洞庭湖龍王的小女兒。一天,她外出遊玩,被路過的洱海龍王看到了。洱海龍王被她的美貌所吸引,把她抓到洱海,威逼她和自己成親,龍女誓死不從。暴怒的洱海龍王就給了她300頭羊,讓她在深山裡給自己放牧。龍女趕著羊來到象嶺山上,發現那裡水乾草枯,於是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了清泉。這裡人們的吃水問題解決了,可還沒有鹽吃,龍女又去尋找鹽。後來,她看見羊總喜歡舔土吃,就抓起來嚐了嚐,發現土裡有鹹味。龍女高興極了,趕緊用手刨出了一個鹽井,最後自己也累死了。據說,龍女刨的這口鹽井就是石羊鎮的第一口鹽井。後來,人們為了感謝龍女發現水和鹽井的功績,為她建造了廟宇,並於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在石羊鎮的廟裡舉行慶祝活動。

此外,石羊鎮還有天台高眺、文殊夕照、寶岫朝煙、香河夜月、象嶺燕方、柳暗春波、西谷早梅、鹿洞天清等羊城八景,可以使人欣賞這裡的山水景色。幸運的話,還可以參加這裡的民間*,如龍女會、觀音會、開井節、楊梅節、跑馬會等。

十三、玉溪古瓷窯址

玉溪古瓷窯遺址位於玉溪市州城東南2000米處的紅塔山腳下的瓦窯村,是元末明初的民窯,遺址周圍佈滿丘陵緩山和農田。

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瓦窯村發現了該窯址,並認定其分為古窯、平窯、下窯三部分,瓷片分佈面積近1�9萬平方米。其中古窯的面積最大,約為1�5萬平方米。1983年1月13日,遺址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6年1月,考古工作者對該古瓷窯址進行了發掘,出土了上萬件舊瓷片、殘瓷器、殘窯具等,重約4000多斤。此外,還發現了兩座龍窯,其中一座長29米,另一座長34米,兩者均寬為2米左右,窯頭低、窯尾高,呈順坡向上爬之勢,很像一條龍,因而被稱為龍窯。

當時,古瓷窯中出土的物品有碗、盤、杯、碟、瓶、罐、盆、壺、缽等。花紋製作方法有繪、刻、劃、印、貼、捏等。花紋樣式也很多,主要為花草、獸、禽、魚藻和房屋等。出土瓷器共分為青釉瓷、黑釉瓷和青花瓷器三大類,其中青花瓷最多。青釉瓷和黑釉瓷多為杯、盤、碗、缽、碟等,青花瓷器則主要為碗、盤。青花分為素胎描繪青花罩釉和青釉印花加繪青花兩種,紋飾多為魚藻紋、團菊紋、鹿紋。透過研究發現:玉溪古窯青花瓷器的紋飾和景德鎮青花瓷比較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地方色彩,再加上受當地原料的影響,釉色整體偏黃。

玉溪古瓷窯的發現證明雲南較早就開始生產青花瓷了,而且這些瓷器在造型、釉色、紋飾、窯具及燒製技術等方面都有濃郁的地方風格,為研究雲南元至明代瓷器發展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這裡出土的瓷片還曾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博物館和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展出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第一章 雲南漢文化(1)

雲南的漢族文化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文化,剛開始時,它只是一種外來文化,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外來文化逐漸與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並儲存著自己的特徵,進而形成了具有濃濃滇味風格的雲南漢文化。

一、雲南漢族的宗教信仰

雲南漢族人的宗教信仰和其他地區的漢族人基本相同,主要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教。雲南的漢族人有很多人信仰佛教,其中大多數人信仰漢傳佛教。漢傳佛教又稱大乘佛教,在唐代就傳入了雲南。唐開元二年(714年),南詔國王派宰相張建成去唐朝上貢,唐玄宗厚禮相待,並賜給他佛像。張建成路過成都時,在那裡學習佛經,回雲南後就開始傳播漢傳佛教。當時的蒼山、洱海地區出現了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