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工業整體上就在衰退,但熱門音樂市場的衰退更為慘痛。顧客們轉向了一些不那麼主流的選擇,散向了上千個五花八門的亞流派。至少對音樂來說,這看起來像是大熱門時代的終結。
誰毀掉了熱門音樂?
是什麼讓音樂工業的一代最佳顧客(十幾歲和二十幾歲的歌迷)拋棄了唱片店?行業內的答案只是“盜版行為”:Napster一類的線上免費檔案交換網站以及CD的燒錄和交流共同製造了一個免費、隨時交易各類歌曲的地下經濟。這種說法並非全無道理。儘管唱片業中的訴訟官司一樁接一樁,但是對等檔案交換網路上的流量一直有增無減。現在,每天都有約1 000萬使用者在網上共享音樂。
但是,儘管新技術確實是歌迷大叛逃的背後動力,但它的誘人之處並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因素。它還提供了無數前所未有的新選擇,讓歌迷們聽到了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一個普通檔案交換網路上的音樂比任何一個音樂商店都要多。有了這麼多的選擇,歌迷們當然會欣然接受。今天,聽歌的人不僅不再購買那樣多的CD,還對那些曾經令他們神魂顛倒的大熱門失去了興趣。是追捧一個男孩樂隊,還是尋找一些新的東西?面對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探索新天地,而且,自己親自發現的東西通常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滿足感。
第二章 大熱門的興衰起伏(4)
對等檔案交換技術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以至於一個專門研究它的小行業出現了。這個領域的頂尖研究者是BigChampagne公司,它追蹤分析在主要的對等交換伺服器上共享的全部檔案。它在資料中所發現的趨勢就是整個文化從熱門明星向小眾藝術家的轉移。
今天,音樂迷們在交流著800萬首以上的不同曲目,可想而知,這些音樂幾乎全都不在Billboard Hot 100單曲榜之列。其中有一種著迷於“搗漿糊”(將某個作者的曲子與另一個作者曲子混合在一起)的亞文化煞是興旺,還有一些人喜歡用過去的任天堂遊戲機中的8位晶片譜曲,再就是許多曾經在演出中大放光彩但沒有一個電臺願意播的那種獨立搖滾。值得一提的是,男孩樂隊並不是多麼受歡迎。
檔案交換網路的興起並不是文化地殼的唯一變遷。2001年,蘋果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款iPod。這種白色的MP3播放器看起來相當簡單,長10厘米左右,寬6厘米多,厚不足厘米。iPod絕對不是市場上的第一種MP3播放器,但得益於它的簡練外觀、精巧設計和蘋果公司的高效營銷戰略,它成了第一種人手必備的便攜數字音樂裝置。很快,隨著人們拋棄了他們的隨身聽和CD機,iPod的白色耳機變成了一道無處不在的風景。
iPod最讓人震撼的特徵就是它那60G之大的儲存容量。憑藉這個,使用者們可以把一整個兒音樂庫帶在身邊,儲存上萬首歌,完全不亞於一個小唱片店。在接下來的幾年中,iPod逐漸變成了數百萬人的個人電臺,無論他們是在大街上、工作中還是公交車輛上,iPod都不離左右。
但要想用付費歌曲將一部iPod填滿,不花上幾千美元是辦不到的。相比有償供應,實現免費服務是一個難比登天的任務。最終,用室內點唱機免費下載數字音樂的例子又重現在了iPod身上。偷竊、燒錄然後交換CD的事情也開始大行其道——恰似蘋果公司那則著名的廣告所鼓勵的那樣。對等交換網路迅速走紅,很快就被蜂擁而至的數百萬使用者的音樂庫填得滿滿當當。結果很簡單:盜版當然有很多,但歌迷們也得到了無窮無盡的選擇空間——曲庫比任何唱片店都要大上幾百倍,而且用任何一臺膝上型電腦都可輕鬆下載。
不用說,這些革命性的獲取音樂的新方式也為發掘音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渠道。朋友之間的CD燒錄和交流就是最強大的那種“病毒式營銷”(傳言從一個人流傳到另一個人),精選曲目列表的共享也把口頭傳播效應擴大到了整個行業。甚至還有一些專門提供好歌推薦服務的商家,比如Pandora和數以百計的網上廣播電臺。這些企業不光向歌迷們推薦最酷的地下音樂家,還試圖以越來越高的精確程度評測和滿足歌迷的個人品味。
如果我們有400個分別針對不同小流派的《40大金曲》會怎麼樣?如果有4萬個呢?40萬個呢?誠然如此,大熱門這個概念會突然讓位於小熱門。單個大明星會被無數小明星團團包圍,少數幾個大眾偶像會變成無數的小偶像。“熱門”群體將會大大膨脹,每一個熱門都擁有數量雖少但卻更加執著的擁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