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箴的觀點得到了劉坤一、譚鍾麟和林紹年等人的支援,因為這幫人原先都是總督巡撫一類的封疆大吏,他們多年的從政經驗就已經告訴他們,地方督撫的權力再大,也不敢完全忽視地方紳士的意見,他們在行使自己的權力的時候,必須審慎行事,而不能隨意冒犯地方紳士,否則就會給自己招來相當大的麻煩(比如說雲貴總督林紹年就不敢忽視“滇南王四”的意見),所以如果成立以地方紳士為主要代表的“議政院”的話,對國家來說,應該是有很大好處的。
張之洞原先是湖廣總督,也知道這些,陳寶箴一說他立刻就明白了陳寶箴的意思,因此也表示了同意,於是,帶有中國早期議會性質的“議政院”,也就這麼成立了。
陳寶箴還提議各省同時成立“諮議局”,做為地方政府的議政機構,由各省地方紳士公選代表參加,然後由“諮議局”公選代表進入國家中樞的“議政院”,參與國家政治討論,“使上下情相通,不至雍塞”。
對於這個建議,政務院的所有人都表示了同意,帶有中國早期地方立法機關性質的“諮議局”,也就此成立。
沒有了落後腐朽的滿清封建王朝的阻礙,中國現在呈現出的,已經是一番新的氣象了。
可進入了國家權力中樞的孫綱,看著新生的中國發生的可喜變化,現在卻並沒有輕鬆的感覺。
俗話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現在的孫綱可以說位高權重,但權力大了的同時,也意味著自己身上的責任更大了。
因為,自己現在,是站在國家全域性的高度來看問題了。
(三百九十六)由“追悼會”想到的
由於因為孫綱在軍事上的力挽狂瀾,中國才得以轉危為安,所以在他被推選為“華夏共和國”政務院參政的同時,李鴻章把負責全國軍事的軍務部也交給了他負責,由他兼任軍務部長,並批准了他擴充海陸軍的建議。
李鴻章和張之洞他們這些政壇大佬心裡很清楚,如果不是孫綱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奠定了新的“華夏共和國”的基礎,想要有今天的安定局面,是根本不可能的。
槍桿子裡出政權,現在,李鴻章他們已經認識得非常深刻了。
這樣一來,中國的國防重任,就壓在了孫綱的肩膀上。
這了統一事權,李鴻章沒有仿效西方國家,分別成立不同的“海軍部”和“陸軍部”,而是將全國的軍事指揮權集中到了軍務部手裡。
因為,中國從甲午戰爭開始,到現在的抗俄戰爭結束,所取得的勝利,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軍陸軍的協同作戰,李鴻章認為,“若按前清時分設海陸署,一旦有事,臨陣不能相諧,有難不能互助,實為不妥”,因此,設立了軍務部,由軍務部長統一負責指揮海陸軍協同作戰。
而孫綱多次指揮過海陸軍作戰,“年歲雖輕,然疊經戰陣,海陸軍事,莫不精熟,每戰皆勝,百戰宿將,亦服其能”,因此這軍務部長一職,就非孫綱莫屬了。
對孫綱來說,掌管全中國的軍事力量,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滿清王朝給他留下來的將近百萬人的龐大“陸軍”,現在就夠他喝一壺的了。
清朝現在雖然沒有了,但在各地駐防的滿族旗兵,戰鬥力雖然極弱,但對剛剛新生的“華夏共和國”來說,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威脅。
在“己亥之變”剛剛開始時,除了東三省的旗兵隨同滿清王公親貴討逆外,在一些其它地省份。也有一定數量的滿族旗兵響應,但由於“討逆軍”失敗得太快,隨後又發生了俄國的侵略,這些旗兵又都返回了駐地,由於滿清王公親貴對國家的出賣,引起了百姓的極大憤怒。很多滿人官員都被漢官驅逐下臺(包括總督和巡撫這種量級的),一些旗兵部隊還被所在省份地練軍解除了武裝,現在,新的以漢人為主體的“華夏共和國”成立了,這些旗兵和國內的很多滿人都惴惴不安,擔心受到漢人的清算。
畢竟。滿人幾百年對漢人和其它少數民族地壓迫造成地民族裂痕。不是那麼容易修復地。
自己想整頓全國地軍隊。這些旗兵就很不好處理。
孫綱和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說了自己地擔憂。“政務院”在經過仔細研討之後。決定先著手辦兩件事。以此來消除滿人對新政權地疑忌心裡。讓國家不至於陷入民族分裂地狀態。
這頭一件事。就是給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辦喪事。“以安天下滿人之心”。
慈禧太后被康有為派人殺掉後。這幫人採取了和日本人對待明成一樣地手法